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20836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DOC 9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片段一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生:(纷纷举手)我可以。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

2、地进入状态。)片段二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生:(争先恐后)我来读。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片段三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师:那是因为

3、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片段四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生4:多。师:那么,应该怎么读?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

4、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片段五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生:想!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

5、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生1:攀爬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

6、出作者的用心。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7、,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1:这里用了对比。师:为什么要这样比?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

8、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w jx s 小 学教学 设计 网收集生:各有所好。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

9、怎么会没有反感?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生:那就不可信了。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