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建模试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20589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UML建模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UML建模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UML建模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UML建模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UML建模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UML建模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ML建模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章 业务建模第一题 填空题1从本质来说,(ML)仅仅是一种原则的体现形式,它提供统一的符号体系,使人们挣脱了符号之间的困扰,从而用心面对问题。2.与UL配套的软件工程过程诸多,其中应用最广的还是与UML同出一门的(Raion统一过程)。3.(业务建模)的基本思想是使用软件建模技术来描述公司管理和业务所设计的对象和要素,以及它们的属性、行为和彼此关系。4.业务建模的重要任务就是:拟定目的组织对系统的愿景,并根据(该愿景)来定义业务模型中组织的过程、角色和职责。5.(活动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流程图,呈现从活动到互动的控制流;与老式的流程图不同的是,它还可以展示并发、对象流、分区等高档概念。6(顺

2、序图)是一种交互模型,侧重于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在业务建模是则可以用来描述业务参与者、业务工人和业务对象之间的交互。.(分支)一般用于表达对象类所具有的条件行为。8.在活动图中分支与合并用(空心小菱形)表达。9.在活动图中,分叉和汇合都使用加粗的(水平线段)表达。10.人们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表达为(业务工人)(Biness Woer)11在活动图中,条件行为用分支和(合并)体现。12.在活动图中,分叉和汇合都使用加粗的(水平线段)表达。第二题 判断题1.软件开发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以协助顾客解决业务中的问题。()2需求建模是项目的来源,是描述项目开发的根据,还是后续业务建模的基本

3、。()3.业务建模是用软件建模的措施描述业务流程;目的是结识业务本质,该业务本质是后续用例建模的基本。()4.架构设计是在系统的全局范畴内,以分析模型为基本,设计系统的架构。()5.对于一种软件工程师来说,业务建模只是辅助阶段,并不是每个项目、每个软件人员都需要去实行该过程。()6业务参与者代表了与业务有关的角色,此角色由业务环境中的人扮演,物不行。()7.业务用例是业务对外所提供服务的抽象,是业务的外部视图。()8.所有的项目都需要业务建模。()9.业务参与者是在业务外面,业务工人是在业务里面。()0.活动图中开始状态和结束状态只能有一种。()11.在涉及泳道的活动图中,每个活动只能明确的属

4、于一种泳道。()2.活动图和流程图是一种。()13.每个活动只能明确地属于一种泳道。()14.和动作状态不同,活动状态可以有入口动作和出口动作,也可以有内部转移。()第三题 简答题1.活动图与流程图的区别?答: 流程图着重描述解决过程,它的重要控制构造是顺序、分支和循环,各个解决过程之间有严格的顺序和时间关系。活动图描述的是对象活动的顺序关系所遵循的规则,它着重体现的是系统的行为,而非系统的解决过程。活动图可以表达并发活动的情形,而流程图不能。活动图是面向对象的,而流程图是面向过程的。第4章 用例建模第一题填空题对于最后的软件产品来说,其面对的是通过开发的有价值的软件需求,而不是顾客原始的需求

5、;而这个有价值的软件需求采用了合理技术来组织,具有稳定的构造,从而保证了后续的分析、设计和产品实现的稳定性。这种组织软件需求的工具就是(用例)。初始用例模型用例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只与有关联的参与者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然后实际用例之间还也许存在如下几种关系:涉及关系、(扩展关系)和(泛化关系)。.这5个远景的特点简称为(SMAT),是评价一种远景与否合适的根据。4.几种典型的需求获取技术涉及(收集资料)、现场观测、访谈、开会、(原型)和问卷调查。针对某些业务需求,可以从如下几种方面设计问题:谁、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和为什么以及(怎么进行);这6个方面可统称为5WH。6.(原型)是通过模拟创

6、立代建系统的工作模式来获取需求的一种手段。.在UML中,(参与者)用名字写在下面的人形图标表达。8.由参与者(Actor)、用例(Ue ase)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用于描述系统功能的动态视图称为(用例图)(Case Digr)。9.第二题 判断题1.业务建模描述的是现状,而待开发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等同于业务,而是从业务中抽取出来的系统需求,这个抽取过程就是需求建模的过程。()2.功能性需求一般是需求定义的重点。()3参与者代表了以某种方式与系统交互的人或事。更直观的说,参与者是指系统之外,透过系统边界与系统进行故意义交互的任何事物。()4.用例是系统外与系统交互的事物,而参与者是支持

7、用例与系统交互并实现参与者使用系统的目的。()5用例是一种外部可见的系统功能单元,它是系统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整个系统功能需求的主体体现。().在用例图中,张三、老李是好的参与者命名。()7业务参与者在业务外面,业务工人在业务里面。()第三题 简答题1. 一种好的远景应当涉及什么?答:()具体的。远景应当是具体的,并涉及业务问题的抱负状态,以使得最后的构造故意义。(2)可测量的。通过创立可测量的远景,项目团队可以拟定项目的成功以及项目与否满足业务目的。(3)可实现的。在给定资源、时间期限和团队成员的技能的条件下,远景应当是可以实现的。一种可实现的远景可以鼓励团队完毕项目。(4)有关的。远景应当与

8、待解决的问题有关。如果远景与问题不有关,项目团队也许发现她们正在试图解决不存在的业务问题,并且项目也许会失去资助。(5)基于时间的。远景应当清晰的指出交互最后系统的估计时间期限,无限期的远景只能使团队缺少动力。2. 用例技术除了需求建模以外,还可以提供项目管理支持,表目前?答:用力可以作为项目估算的根据。可以作为制定后续开发筹划和迭代筹划的基本。提供了项目的可追踪性。第5章 用例分析第一题 填空题1. 通过(用例模型)可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完整的规格阐明,这个规格阐明将作为后续分析和设计的根据。2. 需求阶段是以顾客的角度描述顾客所要实现的目的;而分析阶段,则需要以开发团队的角度描述系统为了实现顾

9、客目的应当可以提供哪些核心业务元素和关系。3. 分析模型涉及两个层次,指架构分析和(用例分析)。4. 两类模型指的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可以采用U包图、类图、对象图等静态构造图来描述。动态模型可以采用UL顺序图、通信图等交互图来进行描述。5. (架构)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来说,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都是以架构为中心进行的。6. (架构模式)是哪些在开发过程中积累下来,并通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可复用的软件架构。7. Fk Bscman在面向模式的软件脚骨模式系统一书中给出架构模式的定义:是对软件系统的一种基本构造组织形式。它提供了一套预定义子系统,

10、具体阐明了它们的职责,并且涉及组织它们之间的规则和指南。8. (核心抽象)是一种一般在需求上被揭示的概念,系统必须可以对其解决。它来源于业务,体现了业务的核心价值,即业务需要解决哪些信息。9. (实体类)代表了系统的核心概念,来自于对业务中的实体对象的归纳和抽象,用于记录系统所需要维护的数据和对这些数据的解决行为。10. 定义(分析类)的最后目的是从系统的角度明确阐明每一种分析类的职责和属性以及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构造系统的分析类视图。11. (职责)是规定某个类的对象所履行的行为契约,它阐明了该对象可以对外提供哪些行为,在设计中演化为类的一种或多种操作。12. (属性)是类的已命名特性,她用来

11、存储对象的数据信息,是没有职责的原子事物。13. (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强调消息时间顺序的交互图,为读者提供了控制流随着时间推移的清晰的可视化轨迹。14这几种线条分别是(简朴消息,同步消息,异步消息,返回消息)。15.(泛化)表达两个类元间“一般”与“特殊”的关系。6.第二题 判断题.分析的目的是定义为了满足需求模型中所描述的功能,系统内部应当有什么样的业务核心机制。用例分析技术则是一种得到广泛承认的面相对象分析措施。()2.分析架起了需求和设计之间的桥梁,它填平了业务域和技术域之间的鸿沟。其核心思想就是将以顾客视角描述的需求模型转化为以开发团队视角描述的分析模型,之后再分

12、析模型的基本上作进一步的设计,从而获得设计模型,并最后实现软件系统。()每个软件系统均有架构,然而这个架构并不是通过简朴的的分析设计就可以完全定义出来的。架构也需要通过若干次分析和设计的迭代来完毕。()4.典型的分层方略是三层架构,M-V-架构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三层架构。()第三题 简答题.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分析模型应使用业务语言;分析模型中类的细节和关系等应当是业务中明确存在的,不需要刻意去细化或封装这些细节;分析活动是对需求模型的重新表述;分析侧重于系统的重要部分,关注核心的业务场景;所有的分析类应当为项目涉众产生价值。2. 控制类处在三层架构的中间层,它封装控制系统上层的边界类和下层的实体类之间的交互行为,具有如下特点?答:独立于外部环境,不依赖于环境的变更;定义用例中的控制逻辑和事物管理;在实体类的内部构造或行为发生变更的状况下,不会有大的变更;使用或修改若干实体类的内容,因此需要协调这些实体类的行为;并不是每次用例激活时都以同样的方式运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