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19294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家庭教育十大的误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黄守浩为了对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设计印发了100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表,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我认为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十大误区:误区之一: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调查结果显示,14%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听话,8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时听有时不听,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听话。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他们“有时听有时不听”,就说明他们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就是很标准的标准,而是用孩子自己的世界观决定取舍的。我经常听到有家长在老师

2、面前说他的孩子在家不听话,说让老师教育他的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我说:“你说的都对吗?你说的话也许今天是对的,但到明天可能就是不对的。你是怎样与孩子说这些话的?孩子又是怎样不听你的什么话?”有的家长说,他叫孩子扫地孩子不扫,叫孩子不要玩泥巴他偏要玩,有的甚至说大人玩牌,孩子就在旁过吵闹,一会儿说饿了,一会儿说困了,叫他过去玩他就是不听。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要么心疼得要命,要么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动不动就以“老子天下第一”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你是我生的,是我养的,就得听我的。”判断好孩子、乖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与不听话。大家都知道,

3、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何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国家,是我们每个家长的首要任务。那么新时代,新世纪最需要的就是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创新人才,而不是惟命是从的庸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孩子听话与不听话当作好孩子、坏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误区之二:学习好就是智力好。在“您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怎样”一栏中,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很好,30%的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达59%,认为很差的6%。在您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是否相吻合一栏中,8%的家长认为一致,68%的认为基本一致,2

4、4%的认为不一致。在“您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是否用功”一栏中,10%的家长认为用功,54%的认为比较用功,32%认为不用功,4%的认为很不用功。在“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满意”一栏中,3%的家长选择了很满意,47%的满意,45%的不满意,5%的很不满意。从以上百分比中不难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智力的原因。反过来说,也就是说学习好就是智力好。当然,智商高,学习用功,成绩就会优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家长把“智力”一词范围固定化、单一化、片面化,把智力简单地定性在学习方面。其实,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不仅反应学习的好坏,还可以反应在说话、做事、待人接物

5、、个性特长等多个方面。学习差的孩子不一定智商就低,而学习好的孩子反应在其他方面也不一定智商就高。有许多学生上学时成绩很差,可到社会上却成了企业家、工程师、赚钱能手、司机、作家等等,你能说他们的智商低吗?他在学习方面不行,但绝不等于他在其他方面不行。误区之三:打骂就是教育孩子。调查数据显示,16%的家长经常打孩子,81%的家长偶尔打,从来没打过孩子的仅为7%。家长打孩子是一种无奈、无能、简单、粗暴之举。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一种暴力教育,因此想他将来成为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无异于缘木求鱼。之所以93%的家长都打孩子,是因为我们从祖宗那儿继承了打孩子的“优良传统”。古语云:“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

6、“不打不成才”。大家都把打骂孩子当作教育孩子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法宝”。现在教育学要求我们,对孩子要像对朋友那样去尊重,像对幼苗那样去呵护,不能随意伤害他们的自尊,不能随意弯折他们的枝叶。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以便与他们平等对话,经常性地进行换位思考,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地帮他们解决生理、心理、生活、学习、玩耍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以便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使他们从体贴、关爱、情感、实例中得到教育。要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玩自己想玩的东西,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和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成为孩子。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

7、日臻完美。宽容给人带来的道德濡染往往比教训、惩罚来得更特久,更有效。误区之四:教孩子做作业就是辅导。在“您是否辅导过孩子学习”一栏中,有16%的家长选填了“经常辅导”,46%的有时间就辅导,7%的想起来就辅导,15%的孩子找才辅导,16%的从未辅导。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真正没有辅导过孩子的家长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说明大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读书。但问题是,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我们的家长错误地认为辅导孩子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作业。更有甚者,他们不惜牺牲工作或休息时间,代替孩子抄题,代为孩子拟写作文提纲,代为孩子查字典,代为孩子列应用题算式。有家长说:“我的孩子真气人呀,他写作文你讲一句他就写一句,你不说,

8、他就一句也写不出来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辅导能有多少实效?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就有小白兔要种子不要白菜的故事。现在孩子在小学阶段,大多家长还能勉强辅导,那孩子上初中、高中、大学了,你还能拿起孩子的作业本越俎代疱吗?即使你语文、数学作业能辅导,那英语、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等等,所有的科目都能辅导吗?众所周知,“辅导”一词是广义的,可以是作业辅导、心理辅导、学习态度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能力辅导。我们做家长的,不可能是万能博士,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但我们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就物论物的对孩子进行点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受到启发

9、。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误区之五:课本知识才是知识。调查表明,18%的家长每年都给孩子订阅报刊,33%的孩子要求才订,49%的没订过,14%的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课外读物,58%的偶尔买一两本,28%的没买过,90%以上的家长认为买课外读物就是买AB卷、天天练、课课通、优秀作文选一类的学习辅导资料。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转,特别是农村小学、偏远山村小学,老师、学生、家长的主攻目标就是一本语文课本和一本数学课本。真是“与时俱进忙考试,一心一意学语数”。诚然,语文、数学是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所有学科基础的基础,要学好学扎实,是必须的。但如果认为只有课本知识才

10、是知识,才算知识,那就太片面了,太局限了。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就说明课外阅读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扩大孩子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是何等重要。现在我们的孩子之所以说话言不由衷,做事茫然无序,做数学缺少发散性思维,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文采,这都与我们的孩子少有课外书可读不无关系。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观历代饱学之士,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修成正果。误区之六:与孩子谈话就是叫孩子读书。统计数据还显示,46%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谈话,42%的有时谈,10%的很少谈,2%的没谈过。我们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与孩子谈话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

11、学习方面的,二是安全方面的。在关于孩子道德品行、心理调节、生理健康、理想信念等方面却很少涉及。即使涉及,要么是蜻蜓点水,要么是就事论事,要么是错误观念引出更加错误的观念。与孩子谈话,首先要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用“心”去交流,可以是讨论性的,可以是探究性的,也可以是争论性的,而不应是“我叫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你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一类的“最高指示”。让他们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去发现、去领悟、去感知、去实践,达到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误区之七:与老师交流就是告孩子的状。在“您愿意与老师交谈的话题是什么”一栏中,64%的家长愿意与老师交谈关于孩子的话题,13%的是关于家教方面的,

12、3%的是关于孩子在家表现情况的,18%的是关于老师如何严格要求学生的。在多少次家长会和走访学生家长时,家长“异口同声”的都是有关孩子在家不听话、不做作业、乱花钱之类的“御状”。有时家长会开着开着就开成了家长们的“告状会”、“申诉会”,走访家长成了家长“上访老师”。因此,孩子怕开家长会,怕老师到家走访,怕老师与家长见面,也就不足为怪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还是在受教育阶段,还是生活在未知的世界里,他们犯错是难免的,是正常的,是必然的。我认为,家长在面对孩子出错时,我们要先静心想一想孩子出错的原因、出错的动机、出错的频率、出错的程度,再帮助他们找出改错的方式、定出改错的时间、总结改

13、错的经验、表扬改错的成效。如果孩子改错不尽如人意,我们找老师针对孩子的个性、好恶特点,共同研究制定帮助改错的方案。另外,我们与老师交谈,还应把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向老师请教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学,作为交谈的话题和切入点,多沟通,多反馈,多实践。误区之八:吃“皇粮”才算有出息。在“您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干什么”一栏中,7%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当干部,3%的希望当商人,26%的希望当科技工作者,30%的希望当教师,9%的希望当医生,11%希望当职业军人,5%的人选择其他,8%的未选择,没有一个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当工人和农民。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大小是个官,胜过卖水烟”,吃“皇粮”,揣“铁饭

14、碗”一直是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翻身得解放”的最佳选择。然而现实却是令人心痛的。就拿我所在的这个山间小镇来说吧,全镇现有人口180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改革以来,真正通过考学吃上“皇粮”的不足100人,而28年来从小学毕业的学生累计近万名。一方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吃“皇粮”,揣“铁饭碗”,没有一个愿意当农民,当工人;一方面是无情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成千上万的孩子长大后加入到打工、种地的行列中去。现在社会正在朝着多元化社会发展,户口已不再是限制我们自由的“紧箍咒”,但平庸的能力、浅薄的学识和落后的观念却成为我们当今不能与时俱进的“绊脚石”。我们之所以羞于走进人才市场,羞于

15、与城里人平起平座,羞于言富,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在追求一个无线的空中彩球,没有准确地定位,没有真正的去学习一些自己想学、自己能学、自己乐学的东西。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想,如果都做到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就是种地也是种出个“袁隆平”,做工也能做出个“爱迪生”。误区之九:严厉才是好老师。在“您对学校和老师有何意见和建议”一栏中,36%的家长要求老师对学生要管严些,只有13%的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多方面培养孩子能力的,10%提出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偏科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1%的家长没提任何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大多家长还是关注学校教育的,但在这些学生家长当中,占相当比例的家长希望老师对学生要管严些。

16、中国历来推崇师道尊严,认为“严师出高徒”,“恶先生出好学生”。的确,无数历史实事证明,很多孩子在戒尺、棍棒的挥舞之下成才了。但勿庸置疑地是,也有相当多的孩子在严师的冷嘲热讽、威吓怒吼声中,丧失了自信、自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误入歧途,走向社会的反面。我就不止一次地亲耳所闻:某某学生恨死某某老师了,某某一辈子也忘不了某某老师曾经对他的“暴政”。误区之十:老师是万能的。纵观整个调查统计结果和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我们还不难发现,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像把病人送到医院,感觉到进了医院,把病人交给了医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切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一样。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病人治疗得好不好,首先要靠病人准确报告病情,原后再号脉、听诊、做各项指标检查,再开处方。即使医生的医术十分高明,如果遇到假药,或者病人不配合冶疗,该禁忌的不禁忌,加之整个医院的卫生环境不好,医疗器械落后,诊疗效果也就不可能十分理想。同样,我们学校,我们老师也不可能包治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