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189947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北小学 唐玉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当前的课堂改革在各地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们作为乡村小学的一线教师也亲历了课堂改革,觉得这次的课堂改革确实给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勃勃的生机。但同时也发现在课改过程中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误区提出自己解决的对策。误区一:用所谓的学生“主体性”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其本质在于“引导”,这不仅没有否定教,而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能获得什么,都在课堂。

2、可是现在有的老师却是不敢讲、不敢教,担心被扣上“低效课、无效课”的帽子,于是效仿中学课堂改革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感悟,一味的讨论交流,无论对与错一概予以肯定,有时还给以“思维独特”、“有创新”的赞赏。对策:语文课堂上只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才能有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像每个人自己的器官吸取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取精神营养,这时别人既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能明白事理,自己能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渴求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

3、达到这一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知道: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尽管有网络媒体,但所储备的知识还是很少的,特别是农村条件有限,储备的知识就更少了,因此,他们还不能无师自通,需要我们老师科学地教。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教师要大胆地在需要“讲”之处去“讲”,在应该“点拨”之时去“点拨”。这完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千万不能谈“教”色变!教师怎样在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浅显,语言比较直白,尤其是低年级课文三五句话,曾经研读过不少艰深文学作品,取得较高学历的教师,一定要重视

4、对教材的研究。没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就无从谈及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理解越是独特,课堂教学越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认真研究教材是教师得以发挥主导作用的最关键的一步。(2)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上。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流变状态下的课堂才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是生成发展的。因为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密疏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的,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将教案设计成铁定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框架,也不能寄希望于课堂

5、上的“灵机一动”,一定要细心地了解学情实际,再根据教材特点,作出多个教学过程的预设。(3) 体现在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对话”这一概念,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着一种多边的对话关系。但是,“对话”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它需要教师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就某一学习内容组织对话。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是因为教师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权利。教师采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调控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教学策略实施中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误区二:只注重口头训练弱化了语文训练(听说读写)的整体建构

6、。语文课程标准阐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其中提到“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于是,除了要求不明、漫无目的地读,语文课上不再有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只能是不绝于耳的读书声。一个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却是比比皆是的错别字,能说他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吗?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为什么我们在解读课标时,偏偏忽视了“运用”两字呢?要能使学生恰当地运用,就必须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中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基本技能就是听说读写

7、的基本能力。我们在反对过去的课堂教学的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它有条不紊,流畅顺达,更要看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语文训练的整体建构与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拓同样重要,不能只动口不动手。否则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难以提高。误区三:设计过多的形象画面弱化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物质支撑,我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人类技术进步的成果。有的课文如果利

8、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将会极大地拓展文本内容。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毕竟是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充斥我们眼球的是那么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精美画面。精彩的动画,老师耗时费力,甚至还要求助于其他老师,为的是在公开课上不让别人说“这课太土了”,追求时髦一时盛行。对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中那些鲜活的各具特征的形象,通过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各自的画面,这样充满生命的感动,也充满十足的个性,为什么总想着用丰富的画面,逼真的动画将它们定格在学生的眼前呢?虽然一时满足了学生的视觉需要,但长此以往,扼杀的却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又

9、怎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当然根据教学目的的需求,恰到好处运用一些电化媒体教学手段也是必要的,只是不能滥用。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活动服务的,切忌不要喧宾夺主。误区四:用过多的热闹形式弱化了语文学习中的静思过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学习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因而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许多语文公开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形式上做足文章:将桌椅重新摆放,并且美其名曰便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目的是让别人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其中有效学习能有多少呢?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 ,从而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静静地思考的权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静思,这样的思考更具有个性化。我们要充分地让过于喧嚣的课堂安静下来,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所占用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想好再说,少一点仓促应答,尽量做到动静相宜,不可以动制静,使之实实在在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