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1897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公开课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解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高二数学组 陈佳聪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椭圆定义,牢抓椭圆上点到两焦点距离只和为长轴长这一定义式;2.充分运用椭圆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3.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各边与各角之间的关系;4.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三角形正、余弦定理、函数单调性等手段求椭圆离心率教学重难点:重 点 求一类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难 点 当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无法适用时,如何根据三角形余弦定理结合函数单调性求解椭圆离心率;突破方式 通过数形结合、师生讨论、“陷阱”构造等方法,逐步剖析问题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逐个突破,以点带面,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二典例剖析:例1.在椭圆内有一点,且,求椭圆

2、离心率取值范围。【说明】本题意在希望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的轨迹是一个以斜边为直径的圆的知识点,获得当椭圆内点运动到轴上时得到椭圆的半焦距和短半轴长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到的结论。变式1.若椭圆短轴端点为满足,求椭圆离心率。【说明】变式1试图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承接例1的解题思路获得点落在短轴端点时,该椭圆半焦距、短半轴长的相等关系,得到的结论。变式2.在椭圆上有一点,若,求椭圆离心率取值范围。【说明】本题试图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承接例1与变式1的解题思路获得动点在椭圆上时,进而得到的结论。例1和它的两个变式构成一个体系所要求离心率的椭圆内含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均是以两焦点所在线段为

3、斜边,为直角。解决此类椭圆的离心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通过圆的半径与椭圆的短半轴长的大小比较获得答案。此处的教学过程最好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圆半径与椭圆短半轴长的不等量关系,数形结合能让抽象的量化计算变得生动、易懂。例2.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满足,若,求该椭圆离心率。【说明】在前面例题1和变式的基础上,将线段拉长和椭圆交于点,此时内含于椭圆的直角三角形发生了一些变化。求解离心率问题不能套用前面的方法了,此时必须抓住椭圆定义式和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发生了迁移,题目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解题思维的迁移上,教师需要通过分析和与学生的共同探讨,把难度分

4、解,把梯子放下来,让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清晰思维过程,通过细致解答获得正确答案,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变式.在椭圆上有一点,椭圆内一点在的延长线上,满足,若,求该椭圆离心率取值范围。【说明】本题将例2中点的位置从椭圆上移动到了椭圆之内,此时直角三角形的周长小于,从而得到。同时经过观察发现,此时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已经小于,如果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获得的范围,则得到的离心率的分子分母都是单调递增的,无法确定离心率的范围。这是一个精心设置的解题方法陷阱,学生往往会因为直接套用例2的解法而掉入该陷阱。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失误进行分析、引导,通过讨论逐步发现在另外一个三角形中,边其实可

5、以写成的表达式,于是在中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将表示成关于的表达式,进而可以把离心率表达成一个关于的二次函数,通过的取值范围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得到离心率的取值范围,顺利解决问题。此题的解决过程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分析、引领应该采用开放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走出陷阱,灵活调用知识框架的知识点,真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三课堂小结: 1.归纳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含于椭圆的直角三角形共性直角顶点在点,三角形的边必经过两焦点; 2.归纳本节课所讨论的椭圆离心率求解方法的共性抓定义,抓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3.归纳本节课的探究中所利用到的辅助知识点三角形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而函数单

6、调性; 4.归纳本节课的学习中,易出现的失误没有利用运动的观点看待椭圆上的直角点,解题过程中思维惯性限制了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说明】此处的归纳教师均要通过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得出,不仅可以将具体的习题教学上升到解题通法的高度,也可以及时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放开以后的收回,需要比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四课后作业:1.过椭圆左焦点的直线垂直于轴且交椭圆于点,若,求该椭圆的离心率。2.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满足,若,求该椭圆离心率。3. 是否存在椭圆上一点,满足点与长轴两端点的连线?若存在,求该椭圆离心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说明】此处设置了3个练习题,第1、2题

7、是本节课所探究类型的第一步变形,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移动到了焦点,其解题思路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边过焦点的直角三角形并不只有本节课所讨论的那么一类;与本节课所讨论的类型相似的第3题同样将直角顶点放在椭圆上的点,可是将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放在了椭圆长轴端点上。此类椭圆其实并不存在,需要学生通过例1及变式的解决方法,利用圆的性质加以说明。总之,练习题的三个题目有层次地将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加以拓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也有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对于解题思维惯性的打破,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的预设走了下来,通过小结的讨论

8、和归纳反馈,获悉学生的掌握情况尚可,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有诸多不足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探究过程不足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和学生的共同分析、引领是帮助学生走出失误的主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它是“陷阱式”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得稍显不足,尤其在例1变式2的教学中,学生提供了一种对该类问题的通解通法,而教师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让学生上黑板演示一下,只是粗略地肯定了这种解题方法的正确性就急切地给出了利用圆去解决的方法,没有形成足够的对比,优越性体现得略有不足。在后面例2的变式分析中,学生的讨论参与度不高,造成对是否掉入陷阱的情况不甚了解,

9、只是到最后发现无法获得椭圆离心率的范围,这是教师教学过程比较严重的失误,偏离了“陷阱式”教学方式的主体思路。以上两处不足之处反映出教师教学思路仍然留有灌输式的烙印,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2.“陷阱”设置的深度过大本课设置的陷阱题主要分布在例1和例2变式中,这两个陷阱都属于解题方法陷阱。例1直接抛出了直角顶点落在椭圆之内的情况,没有经过特殊情况的铺垫,学生很难想到利用圆半径与椭圆短半轴长进行比较进而得到解答的方法,故完成情况较差。通过课后同仁评教和思考,感觉将例1的变式二首先放给学生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2变式的陷阱出现在求解过

10、程中,是典型的解题方法陷阱。由于例2的解题思维惯性,学生很容易再一次利用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加上椭圆定义获得线段的长度小于,进而获得椭圆的范围,此时椭圆的中的两个量和均为关于取值范围,且不等号方向相同,无法获得离心率的范围。此陷阱需要学生花较多时间深入计算才能发现,在解题之初不易被发觉。掉入此类陷阱容易挫伤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慎之又慎。3.导学稿的编制过于简洁在导学稿的“剖典型”部分只给出了例1和例2两个例题,变式全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由于两个例题难度相对较高,学生在课前花了较多时间去完成这两个题目。可是关靠这个两个题目的解决并不能将解题思路串起来,显得

11、很孤立。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变式分析,可以达到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的,然而这样会压缩学生的思考和体会时间,造成解题思路在掌握深度上的二次印象不足。经过思考,认为可以将例1的变式1加入到导学稿中,并放置于例1之前。这样既可以分解难度系数,又可以将解题思路串起来。学生通过导学稿内容的课前预习,能在脑海中对通法通解形成初步的印象,在此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分析逐步清晰这些通法通解,同时对变化后的解题方式有一个较为妥当的应对,最终达到提升课堂复习效率的目的。附件导学稿解内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课题专题解内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感悟定目标准确识记椭圆定义、图像、简单几何性质;会求一些简单的内含直角三角形的椭圆离心率;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对拓展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画结构给典型例. 在椭圆上内有一点,若,求椭圆离心率取值范围。例2.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满足,若,求该椭圆离心率。点提示1.椭圆定义式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2.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往往是解题钥匙;3.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的运用也能啃下“硬骨头”。作拓展1. 过椭圆左焦点的直线垂直于轴且交椭圆于点,若,求该椭圆的离心率。2. 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满足,若,求该椭圆离心率。3. 是否存在椭圆上一点,满足点与长轴两端点的连线?若存在,求该椭圆离心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