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18960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建设双鸭山市集贤县第二中学 孙淑平(2007年11月)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观点的提出,对教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做出了明确指示。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击的大社会背景下,如何顺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树立正确的师德价值观念,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神圣职责,是实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客观要求。一、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新时期的师德价值体系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进行构建,体现发展理念,体现人文精神,体现时代特色。我认为,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与时俱进、立德树人。与时俱进是培养师德的要求,就是在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极大的

3、变化,社会新理念逐步深入到人的思想当中。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还是一个与社会高墙相隔的另一个世界,教师作为承担引领人的思想的教育者,在师德建设上,必须首先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应结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树立起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师风形象,着力培养和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就是建立良好的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就是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灵魂,是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在师德修养上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能培养出一批德、智健

4、全的学生。而师德健全,则莫过于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境界,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时代的和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就是运用教师的良好师德,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刻苦学习,自立自强、拼搏有为,谦恭守纪、明礼诚信,爱国爱家、信念坚定。诚如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贺善侃所说,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二、努力完善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

5、路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建设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努力培养正确完善的师德价值体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师德。一要内外兼修,善学有为。学习是教学之基,育人之本。教师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不断

6、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教师的学习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于选择性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使自身思想理念始终走在学习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人民教师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还要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二要自律自重,知行合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

7、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更应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这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教育学生是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作用,产生影响,一个教师如果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历史上老师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论语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它的论断为世人信服,更重要的是孔子的师表作用

8、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表率行为令世人敬仰。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这种影响力不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而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这种影响可以强大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会随着他的教学深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将会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要成为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首先要过学生关,只有得到学生的敬仰,教师才有资格去谈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所以,必须严格自律,自重自强,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学识,做学生人生的导航员。三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

9、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都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教书育人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把一个平常人造就成一个有用之材并使之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因此,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力雕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正如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所说的,教坛无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

10、不是通过处理大是大非问题的来体现,而往往是于“小事”上显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的敬业奉献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更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上。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敬业奉献这一道德要求已被视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要始终奉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只有付出不图回报。三、在工作中实践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培养良好师德的最终目的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以德育人,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引导教育学生,做新时期师德价值体系的实践

11、者。教育从模仿开始,要做学生的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一位哲人说过,“我们只从热爱我们的人那里学习,最伟大的老师,一直是最伟大的热爱我们的人”。这正是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持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正处在对人生、对社会蒙蒙憧憧的状态,

12、观察、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但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要时刻注意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大扫除时,不管安排得多么周密,卫生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这时,我就会拿起扫帚,去打扫没打扫干净的地方。学生们看见了,就会抢着拿起拖把、抹布顷刻,室内室外变得清亮、明净。冬季晨跑时,不管要求多严,学生总是有点松松垮垮。于是,我坚持与学生一起晨跑,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晨跑队伍中时,整个班级的步伐就会整齐有力。教师这种榜样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校园内,体现在教学中,还应该体现在社会上,体现在生活里。要把握每一次与学生在一起的机会,适时教育引导学生。和学生走在路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尽量去

13、帮助,看到公共场合有不文明行为就及时告诫学生注意。注意自己的言行、穿着、举止,不说脏话,不穿奇装异服,时刻注意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和外表出现在学生面前。总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从事高尚职业的人,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整个社会的榜样,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是职业对教师的要求。沟通从尊重开始,要做学生的知己。“亲其师,信其道”。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首先要培养和学生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切感,建立与学生沟通的纽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然而,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

14、生幼小的心灵。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又是家长到校,又是点名批评。学生犯了错误,不是体罚,就是检讨。这都是不对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作为朋友,当作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给他们自尊,给他们自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一分子,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培养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学生学习进步了,就和学生一起庆祝;考试没考好,师生一道检讨分析;学生成功了,把赞扬及时送到他们耳边;当学生失败了,伸出温暖的双手将他们扶起,抓住每个机会促进师生互相理解,并能使学生在挫折面前昂起头。现在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我在平时采取用纸条对话

15、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班里一个叫宋雨的学生,课下贪玩,不写作业,到了学校还经常对老师说谎。一天下课时,我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小雨,老师知道你没有完成作业,但我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没写作业吗?放学后,这个学生趁别人不注意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孙老师,昨天我和弟弟滑旱冰去了,没写完作业。我也想做个好学生,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请老师放心,以后我一定改正。一张小小的纸条,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从关爱开始,要做学生的亲人。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取教化者在师儒”。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

16、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为人师者能用真心去哺育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取得教育的成功。这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就是以爱执教的成功典范。我曾教这样一名学生,受父母离异影响,染上了说脏话、爱打架的坏习气。我知道这名学生缺少亲情,在跟他谈话时,就有意识地抚摸一下他的头,拉拉他的手,有时还给他从家里带来点好吃的。这名学生学习不好,我就利用休息时间给他“吃小灶”,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就给他缝一缝。慢慢地,这名学生开始和我亲近了,有什么话都主动跟我说,坏毛病也改掉了。有一天,这名学生突然对我说:“孙老师,我妈妈不要我了,我能叫你妈妈吗?”我一愣,高兴的泪水涌出眼眶,抚摸着这名学生的头说:“好,好,以后你就叫我孙妈妈吧!”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受到爱的感召力,尤其是对幼小心灵的感召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