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18747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列的意义教学设计(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陈君玲【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23页比例的意义及练习四的1、2、3题。【教材分析】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问题都是用比例来解的。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解比例的基础,的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设计理念】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中心,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

2、能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3)、区分比跟比例的区别。(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那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汇贯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上

3、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头部长度与身高之比为1:8,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根据犯罪分子的脚印推算出他的身高。你想要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本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板书:比例)2、知识回顾从课题不难看出,比和比例有着一定的关系,那大家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如何求比值?二、探索新知1、问题情境课件出示升旗仪式:这是我们每周一的早上学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

4、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2、认识比例师:同学们看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接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请大家观察我们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你能发现什么?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你必须知道什么?4、区别和比例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说说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形式: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意义: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三

5、、运用新知1、练一练。(1)小游戏:让学生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让学生产生兴趣)(2)判断:在2、3、4、5、6、8、10、12中选出两对数,使它们的比值等于2,并组成比例。再选出比值是3的两对数,并组成比例。 2、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6:10和9:15 ( )(2)20:5和1:4 ( )(3) 和6:4 ( ) (4)0.6:0.2和 ( )3、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4cm2cm3cm1.5cm4、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4、5、12、和15 (2)2、3、4、和5(3)1.6、6.

6、4、2和5 (4) 和 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0:40=240:160 60/40=240/160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34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做一做”。【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

7、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

8、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3:1/4和12:9; 15和0.8:4;7

9、4和53; 802和20053、谈话: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这节课后,相信你比老师还快。二、自学探究新知1、师:同学们,比例中的四个数都有名称,你能发现吗?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2、小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

10、12,)(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3)还有不同答案吗?(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验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4、归纳(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5、完善(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

11、:3=0:4,可以吗?3:0=4:0呢?(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四、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示范:6:3和8:5 (1)1.2: 和:5 (2):和: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六(5)班小刚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3、如果a2b4,则a:b( ):( );如果a:b4:2,则a4,b2

1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4、猜猜我是谁? 6:( )=5: 4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五、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六、板书设计比列的基本性质在比列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2=2121=242ab=cdad=bc或bc=ad解比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35页例2、例3及“做一做”。【教材分析】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

13、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理念】解比例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看似内容很简单,实际上可挖掘的内容很多。怎样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对教材和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我确立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目标:利用所学

14、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用比例的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5:7和8:13 :和: 3、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14:( )=35:5 ( ):5=4:10二、谈话引如课题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例题情境图。(2)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