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187237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论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 作者:吴国钦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整理:cmkong 国学大师饶宗颐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三次理事会上说:“潮汕地区的历史文物,可供独立研究的东西很多,明本金钗记戏文的出土,我认为是足以举行一次国际性的会议来加以详细研究。”(1)饶宗颐对刘希必金钗记的出土给予高度评价,对它的研究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本文是对饶教授关于金钗记论定的一个小小的回应,拟就几个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关于刘希必金钗记的题旨 1975年12月23日,广东省潮州市西山溪排涝工程的工地上出土了戏文刘希必金钗记,该剧本封面朱书“迎春集”三字

2、,末页标示“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及“宣德七年六月在胜寺梨园置立”;剧本第四出页边上又写着“宣德六年九月十九日”。可见这是明代宣德六年(1431)至七年(1432年)的一个演出本,改编者在宣德六年九月十九日修订至第四出,而全剧则完稿于第二年六月。 迎春集除刘希必金钗记剧本外,还有锣鼓谱、诗词散曲等,用一个题目统称全部作品,这是明代一些戏曲家常有的习惯,如徐渭将所作4种杂剧合称四声猿,张凤翼将自己所作的6种传奇剧本合编为阳春集,吕天成所作传奇剧本16种总名为烟鬟阁传奇等。迎春集虽然不是金钗记的另名,但多少透露了改编者的意愿,他希望戏文的演出能够迎春纳福,因此在封面上朱书“迎

3、春集”以祈吉兆,这也是我国民间戏曲常在春节期间频繁演出的证明。 之所以说出土的金钗记是个改编本,因为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已载入此剧,剧名刘文龙菱花镜,属于“宋元旧篇”。剧作主人公刘文龙,字希必,他在离家赴考前新婚妻子萧氏给他三件“古记”:金钗、弓鞋、菱花镜。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辑有刘文龙菱花镜一剧,现尚存21支曲子,其中海棠赚曲云:“剖金钗,破菱花,每半留君根底;弓鞋儿各收一只,他日归来,再合团圆,共成一对。”而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戏文第七出入赚曲则云: 剖金钗,拆菱花,每半留君根底;弓鞋儿各收一只,他日归期,合一团圆(原讹为“专员”),再成一对。 两者文字基本相同,无论金钗或菱花,都是贯串剧情的重

4、要信物,因此,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实际上就是“宋元旧篇”刘文龙菱花镜在南方的一个改编演出本。 今天尚留存的宋元戏文作品极少,较有名的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小孙屠、错立身外,所谓元刊琵琶记实际上是清人陆贻典的钞录本,明成化(14651487)刊本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的发现已是轰动戏曲学界的事,而宣德七年的刘希必金钗记的出土则比成化本白兔记还早 30年以上,其意义确实不能低估。它的出现,对研究戏曲史或潮剧史,意义都十分重大。 刘希必金钗记卷首第一出像其他戏文剧一样,由末脚开场报告剧情: (末曰)怎觑得刘希必金钗记?即见那邓州南阳县忠孝刘文龙,父母六旬,娶妻萧氏三日,背琴书赴选长安。一举手攀丹桂

5、,奉使直下西番。单于以女妻之,一十八载不回还。公婆将萧氏改嫁,日夜泪偷弹。宋忠要与结情缘,奈文龙口口复续弦。吉公宋忠自投河,口。一时为胜事,今吉万年传。 故事大意是说:河南邓州府南阳县书生刘文龙,新婚三日后,即赴长安考科举,得中状元。曹丞相拟招他为婿,刘文龙以“家有兔丝瓜葛夫妻,六旬父母望吾归故里”拒之,(第十七出)丞相心怀不满,奏请圣上遣刘文龙出使单于国。单于以公主妻之,刘无法只得屈从成婚。幸公主贤惠,在她的帮助下,刘化装逃回朝京。皇上加官封赐,文龙回故里省亲。时距文龙离家已21年矣。先前文龙父母认定儿子已亡,拟将萧氏改嫁乡里宋忠;萧氏不从,投河遇救。宋忠逼婚,恰文龙归来,宋忠与媒翁吉公畏罪

6、投河,文龙合家于是团圆。 刘希必金钗记现虽无法与刘文龙菱花镜原本作比较,但与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所辑录的刘文龙菱花镜卷首女冠子曲对照,两者故事基本相同。 原本可能更强调刘文龙在番邦18载期间从外貌到言行习惯的改变,因此回家乡后亲属乡人多觉怪诧,“衣冠容颜,言语举止,旧时皆异”,“忙郎(即村人)都看,小二觑了,疑他是鬼。” 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从刘希必新婚写起,戏剧情境与琵琶记开头酷似:新婚三日,高堂庆寿,士子即将离家赴考。金钗记全剧结构可分三大段落:从开场至第十三出刘中状元为第一段,写刘文龙高中前对家乡父母和新婚妻子的眷恋;第十四出至第五十六出是剧本的中心段落,写文龙被丞相逼婚与入赘单于国为附马。

7、有些场面写得颇为动人,如第十七出写刘以“再娶重婚是甚道理”驳回丞相的求婚要求;第三十一出写文龙拟以一死拒为单于女婿;第四十二出、四十五出写文龙说服公主助其逃回家乡,皆细腻婉转,情见乎词。第五十七出至结局为结构的第三大段落,写刘文龙逃回帝京后受封赏及返乡省亲情事;其中如第六十三出写文龙夫妻洗马桥边相会,波谲云诡,十分动人。整个剧情遵循的是后来李渔所归纳的“一人一事”的传统作剧法,以刘文龙为中心,以他赴考为线索,集中写他中举后婚姻的变故:拒婚丞相府,入赘单于朝,以及家中妻子萧氏同样在婚姻问题上遭受厄难 从刘希必金钗记的剧情来看,搬演的情节关目不外都是当时的“寻常熟事”。即士子上京赴考,大官恃权逼婚

8、,番邦公主招婿,汉使潜回帝京,媳妇投河遇救等等。在旧时代,这些情节的敷演,既有写实性,又有传奇性。从唐宋以降,士子赴考而导致婚变家变的故事,可谓车载斗量。一些士子登上科举“天梯”后,身份地位陡然改变,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者是也,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是也,因此,“贵易妻,富易交”引发了多少家庭悲喜剧。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列为“宋元旧篇”的65种戏文中,一半以上是写士子赴考而引发家庭悲喜剧的,如“宋元旧篇”开头几种:赵贞女蔡二郎、王十朋荆钗记、朱买臣休妻记、莺莺西厢记、司马相如题桥记等等,无一不属于这种题材。其实,士子赴考,多数人是考不上的,这些士子最后可能得个沦落异乡或

9、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但这类题材过于严酷,善良而在水火中挣扎的旧时代老百姓并不愿意在遭受生活的熬煎后在看戏时遭受二度熬煎,因此,许许多多士子赴考落第的悲惨故事不被看好,这些故事理所当然地从舞台上消失了,馀下了士子中举否极泰来悲欢离合的种种故事。这类故事,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传奇性,如刘希必金钗记所描绘的情事,刘希必虽然中举了,但变故纷至沓来,先是曹丞相逼婚,刘顶住了,但接着是单于逼婚,这一次他没顶住,因为他还想活着回家乡探视父母发妻,因此违心做了单于附马,但终日以泪洗面。好在公主识大体明大义,放他一马,助他潜回朝京。由于在番邦渡过了他青壮年的灿烂时光,归家后成了亲属乡人眼中一位“陌生的刘文

10、龙”。故事显然揉合了从琵琶记、荆钗记、苏武牧羊记、香囊记到四郎探母(原本杨家将演义的某些情节关目,尤以成化或弘治间的香囊记与之最为相似。 刘希必金钗记所要表现的,无非是作为读书人的刘希必面对富贵权势而不动摇,从不辱君命到不忘糟糠之妻,矢志不渝地忠于君王、父母与发妻,忠孝两全,贞烈兼备。通过21年悲欢离合的情事,展现刘文龙诚信耿直的个性品格。至于发妻萧氏之从一而终,拒绝富贵权势者之逼婚,甚至不惜一死以殉节,忠贞节烈,也是剧本所要着力褒扬的。 刘希必金钗记的情节关目与人物形象虽属“寻常熟事”(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但依然获得当时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这类故事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表现了那个时代

11、人们文化心理上与审美情趣上的认同。剧作虽然反复演绎的是一桩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但它要表现的是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理想人格。这种精神与人格,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最可宝贵的部分,因此,绝大多数国人百姓在心理上乐于接受,乐于欣赏。今天看来,剧作中某些愚忠死节的描写当然已成昔日黄花,难免迂腐,但其中主要的精神品格依然动人,其题旨所闪现的思想文化光辉,依然值得肯定并应给予较高评价。 (二)关于刘希必金钗记的“正字”与“正音” 刘希必金钗记属于“元代传奇”,这在宋元戏文辑佚所引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已有明确记载。剧中还杂有一些蒙古语汇(见第十六出、三十二出、四十出、五

12、十出等),也可作为剧本来自元代的佐证。著名学者徐朔方指出:刘希必金钗记“作为自然形态的南戏典型样本”,“最近于民间流传中的戏文原貌”:刘念兹认为它“是一部早已失传的著名的宋元南戏剧本”,“是宋元时期南戏刘文龙在明初南方活动的一个实证”;亲自参加过金钗记出土原件整理的潮学学者陈历明认为:“金钗记是一个距今560来年的南戏新编本子,是一个完整的南戏剧本。”这些见解都有大量材料作依托,当是无容置疑的。 刘希必金钗记保留了作为“宋元旧篇”的刘文龙菱花镜原来的风貌,今天还留存的刘文龙菱花镜戏文中的21支残曲,我们从刘希必金钗记中几乎都可找到内容相同、文字大同小异的曲子。从音乐曲调方面来说,徐渭说南戏“其

13、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南词叙录)刘希必金钗记的情况正好如此,全剧共用了104个曲牌,为论述方便,今抄摘如次: 五供养 八声甘州 菊花新 夜行船 驻马听 金蕉叶 春色满皇州 大斋郎 园林好 皂罗袍 夜合花 风入松 花心动 斗宝蟾 入赚 梁州序 锁南枝 催拍子 江儿水 水底鱼儿 复衮阳 忆多娇 鹧鸪天慢 香柳娘 四边静 望吾乡 青玉案 柳摇金 红绣鞋 出队子 缑山月 杜韦娘 赏宫花 小桃红 庭前柳 罗帐坐 玉抱肚 金钱花 好姐姐 一枝花 太平歌 二犯梧桐树 醉落魄 解三醒 驻云飞 水红花 三棒鼓 扑灯蛾 北燕归巢 蛮牌令 风入松慢 哭相思 五更子 黑麻序 步步娇 雁儿舞 惜奴娇

14、序 浆水令 梨花儿 粉蝶儿 排歌 称人心 红衫儿 降都春 降黄龙 黄莺儿 风马儿 红衲袄 大迓鼓 七娘儿 四时景 散花歌 金字经 醉扶归 川拨掉 好孩儿 集贤宾 琥珀猫儿 金莲子 人月圆 石竹花 缕缕金 六幺歌 点绛唇 清江引 神仗儿 滴溜子 五方鬼 孝顺歌 罗江怨 寄生草 双劝酒 牧牛歌 临江仙 十二拍 斗双鸡 玩仙灯 梁州令 风简才 木樨花 女冠子。另有残出曲牌:行查子 奈子花 锦衣香。 全剧所用这104个曲牌中,一望而知是宋词调名的可谓不少,如八声甘州、风入松、青玉案等;是元曲散曲叶儿的,如驻马听、四边静、红绣鞋等。而宋词元曲是宋元时期的“流行歌曲”,戏文袭用广为流行的宋词元曲,实在是很

15、自然的事。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里巷歌谣”,如好姐姐、太平歌、牧牛歌、七娘儿、散花歌、大斋郎、梨花儿、好孩儿、排歌、大迓鼓、四时景等,可以说在音乐曲调方面,刘希必金钗记也集中表现了早期戏文的特色:不叶宫调,而套用流行歌曲和民间的“里巷歌谣”。 现在的问题是“元代传奇”刘文龙菱花镜被改编成刘希必金钗记,后者究竟用什么唱腔演唱?是用中州话,还是用温州话、闽南话、抑或其他的什么来演唱?对这个问题,研究者则有不同的看法。 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的刻本全称为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这里显然包含不少广告性的成分。正如饶宗颐指出的:“明代刻本的戏文多少带点综合性的宣传意味,喜欢用全像(相)、南北插科等字样”,“这些带宣传性的字眼,是明代书林刻书常用的伎俩。”即是说,“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 云云,乃属广告性文字,别的剧本也可用,这于书坊刻书时十分常见,如新刊奇妙续篇全家锦囊姜女寒衣记、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等。因此,所谓“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意思是说这是一本新编写的有全部角色人物画像、有南北合套、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