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18530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DOC 4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一、填空题。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4、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5、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6、(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

2、(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7、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8、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9、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10、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3、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11、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1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13、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14、第一学段,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写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15、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第一学段写字的基本要求。16、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

4、,第3条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 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基本方法)。 1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18、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9、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目标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0、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21、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

5、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2、第三学段习作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3、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2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5、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

6、情实感)。 26、(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27、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28、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29、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30、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二、选择题1、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

7、首的目标要求是:(C)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2、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2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3、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12年级要多认少写。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 B、 C、 D、4、( A )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A、语文素养 B、道德素养 C、文化素养 5、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C )。 A、诵读和浏览 B、精读和略读 C、朗读和默读6、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

8、识常用汉字( A )个左右,其中( D )个左右会写。A、1600 B、2000 C、2500 D、 8007、“写作”目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第三学段分别被称为( C )。A “说话”和“写话” B “写话”和“作文” C “写话”和“习作” D“说话”和“习作”8、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B)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A、地方 B、地方、学校和教师C、学校 D、教师9、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D )A多做题,多读书 B多做题,少读书 C少做题,少读书 D少做

9、题,多读书10、对学生古诗文的评价,重点考察( B C )A.对古诗文的背景了解 B.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C.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D.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三、简答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答:(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阅读教学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评价?答:朗读、默读的评价;精读的评价;略读、浏览的评价;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古诗文阅读的评价.3、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

10、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4、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5、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是什么?答:(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6、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答:(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

11、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7、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答:(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答: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12、;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9、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10、第三学段对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有哪些要求?答: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