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18508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语文教学的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步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本年度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新的教育改革精神,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

2、兴趣,思考的深度,表达的灵性。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 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关键是上好每一堂课,而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但是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真的成了主人吗? 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看起来课堂很“热闹”,似乎整个四十分钟下来,学生们说话的机会远远超过老师。真是这样吗?如果细心观察,老师们一定会发现:一、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老是那几个“尖子”,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二、就算老师考虑“周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站起来说话的机会,但是一部分同学却永远只能读读词语读读句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非“尖子生”。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当老师总是“抓”着学生

3、,一个个地提问题的时候,其他的学生这时还能思考吗,会主动思考吗?不会。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思考是没有人来鉴定的,就算侥幸有,那概率也很小。通常情况下,老师课堂上提一个问题,一般喊一两个学生回答。这一点,老师明白,学生更明白。既然机会很少,那就给那些反应最快的同学吧,我不举手发言,永远当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就好了,久而久之,学生势必懒于思考。连那些爱发言的学生,慢慢也会变得不爱举手。难怪很多老师说,到了初中、高中,上课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当老师总是把那些有挑战性的题目给班上固定的几个“尖子”,而读词语读课文的任务总是摊派给那些表达不是很出色的学生时,就造成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4、滋生:一是学生心里会不自觉地把老师的问题归类,哪些是可以举手,老师会喊自己回答的“分内题”(尤其公开课上),哪些是可以高高挂起的“分外题”;二是助成一部分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产生。我是老师眼中的“精英”,所以常常能自信十足,豪言壮语,一副“舍我其谁”的面孔;而另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词不达意,满脸“我很糟糕”的无奈。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方法一定很多,我这里说两点自己的做法:一、对读对说,生生对话。 一般“对读”指文言文的文白对读,我所说的对读是指与同桌或两三个人之间的相互对读。就是你读给我听,我再读给你听;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我听。这样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同时表达自己的

5、观点,并且可以得到对方的评价,相互取长补短。表面上看来课堂上不那么安静,似乎也没有老师中肯的评价,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却有了,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说话。读完后老师再要求同桌之间公正评价,在对方的书上写明“优”或“良好”,推荐代表集体交流(正面反面的都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及表达与同学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进步:作文课上对读,学生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很多错误;对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添了字和漏了词 我努力做到每堂课上每个人都能同时开口,或对读,或对说。坚持一学期,我发现这样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应:班上一些永远不举手的同学不再被动地任由老师点名,他们也有了被推荐或推荐他人的愿望;喜欢回答问题的

6、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以“老师眼里的红人”自居;学生倾听的习惯更好了,因为他要给对方中肯的评价;课堂上的问题常常被带到课余,成了课后交谈的话题(因为课堂上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文言文关尹子教射一课时,我安排了原文对读环节,就是相互读给同桌听。学生发现文中“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这一句话有两种断句的方法:一是读成“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一是读成“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到底取哪种读法才对呢?我让学生相互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白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知道射中靶子的道理吗?”所以第一种读法正确。把原文读懂后,紧跟着的环节是对说,即相互说译文。在对说的过程中,学生又有新的发现,那就

7、是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如“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一句,丁奕和张钰松两个人有不同意见。丁奕说:“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就去请教关尹子。” 张钰松说:“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列子跟关尹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就跑到关尹子那,请老师指教。”这时,我就趁机指出:对文言文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言文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这是意译;一种是对照原文一词一句地对译。这两种理解都是对的,紧接着我再指导学生读课文后的译文,请他们自己判断是对译还是意译。 从这一教学环节看,相互读和说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语文课本上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穷人、将相和等

8、,文中的对话部分、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二、转换角色,激活语言。 这里的角色转换是指将学生转变成文中的人物,想文中人物所想,说文中人物所说,把学生带到文中情境之中去。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多为记叙文,里面多有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真人真事,或想象中的人物,如丑小鸭、小狮子艾尔莎等。 十二册的课文中十六年前的回忆、草船借箭、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等,都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阅读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当父亲出现在法庭上的时候,“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但是“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却是一张“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的脸为何是“平静而慈祥的”你就是文中的李大钊

9、,心里是怎样想的?课堂上设置这样一个转换角色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明白这“慈祥”是给自己的家人看的,而“平静”确实给敌人的有力回击。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我在课堂上设置“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先用“文言文”辩,再用“现代文”辩,最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科学道理辩,就在这“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更懂得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把自己的无知及被两个小孩讥笑的经过写下来,具有多么博大的胸怀!本册书关尹子教射一文,是我选的研究课例,第一遍试教的时候,在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从射箭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这一环节时,我首先是这样预设的:悟读课文,明白文中的道理 1我们上期曾经学过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10、学弈),从中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可让学生回顾)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你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2全班交流:预设学生的感悟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下苦功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2)从故事中,还可以感受到,关尹子教射箭非常认真,对列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列子学射箭必须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3)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同时学习十分刻苦用功,这是他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3、师补充:课文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给学生后先让学生自己说句意。)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

11、身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自己的感悟。 第一遍试教之后,我发现课堂上这一环节显得生硬空洞,于是我反复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把握文中的道理呢?我想用转换角色的方法试一试。我抓住课题中的“教”,引导学生抓住“教”与“学”,分别把学生转换成“关老师”和“列学生”两种身份,设置问题“关老师教得好不好,列学生学得好不好?”来品味文章内容。课堂实录如下:师:当列学生射中靶子后来报告老师时,关老师是怎么说的?关老师:(齐)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师:你觉得关老师教得怎样?(一会儿沉默)平时你做好了什么事去告诉老师,老师会怎么

12、说?列学生1:老师会表扬我。师:这关老师不好,也不表扬一下我。列学生2:关老师教得好,他要学生不仅仅满足射中靶子,还要明白射中靶子的道理。列学生3:如果他不问这个问题,列子可能就玩去了,射箭技术也就得不到更大的长进。师:(手指当关老师的这部分学生)这样说来,这位关老师教得好!列学生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列学生:(齐)弗知也。师:列学生学得怎样?关老师1:学得不好,还没有掌握其中的道理。关老师2:学得好,他不知道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好!这是每个做学生应该具备的。关老师怎样回答?关老师:(齐)未可。师:列学生有意见吗?列学生:师:列学生没有意见吗?(看见关老师有

13、举手。)关老师对你们的表现不满意了,他有意见了。关老师1:你应该问为什么?师:对了,射中了不表扬还说“未可”,应该问为什么呀?为什么?列学生1:因为我没有掌握射中的道理,是碰巧的,不一定每次都能射中,所以老师问为什么。师:关老师总结一下。关老师1:没有掌握道理射中是偶然的,掌握道理射中才能百发百中。师:(板书)偶然必然。是啊,无论做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能够成功才是必然的。列学生听了老师的教诲是怎样做的?齐: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师:列学生学得怎样,这三年在家做了什么?生:练习射箭。师;怎样练习?联系你看过的故事或知道的内容。 生1:我读过纪昌学射,他在家里练习眼法是

14、在妻子的织布机梭子下练习,梭子都要扎到他的眼睛里了他也不眨一下;他把一只苍蝇吊在窗前,练习把小的东西看大,结果苍蝇在他眼里已经有车轮那么大(略)生2:我读过百步穿杨(略)生3:我读过卖油翁(略)师: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本领就得不断练习,坚持到底。列子就是这样坚持不放弃的好学生。当列子掌握射箭的道理告诉关老师时,关老师说关老师:(齐)可矣,守而勿失也。师:你对关老师的话有什么意见?(一会沉默)如果来告诉我,罗老师只说:“好,可以了。”你觉得哪个好?列学生1:关老师好。因为他还要我们记住其中的道理并遵循它。列学生2:如果不这么说,我可能会忘记其中的道理。师:关老师果然是位高明的箭术教师。罗老师这样做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啦!(全班笑。) 由实录看出,学生在这一刻是课堂上的主人,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教师是用一生的时间备好每一节课的。在课堂上,教师永远只能做一个老老实实地引导者,不能投机取巧,不靠一两堂公开课哗众取宠。教师唯有以自己丰厚的语文知识为船,载每一个学生遨游在每一堂语文课。舵手,是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