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18413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 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 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 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 包括大陆架等。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

2、综合体表现。 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 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 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 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2. 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3. 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 生产性 整体性 面积有限性 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时间变化性 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 土地的社会性 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

3、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 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地籍的核心 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 土地功能(8个) 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 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 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 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 环境净化功能a, 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b, 或经过沉淀、胶

4、体吸附等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 在于土地中,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c, 或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使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甚至有营养的物质d, 或通过土地掩埋来减少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土地净化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在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 土地景观功能,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是土地的具体 一部分。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宏观调控功能,土地政策参与到宏观调控中如何理解土地净化功能5.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解决人类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这是

5、一个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实现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过程。(2) 研究内容(6点) 探索土地资源发生、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土地各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制 揭示土地资源特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探索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分类、评价、规划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 护、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 自然要素种类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2. 热量资源对土地的影响(1) 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寒带、温带、热带(

6、2) 几个重要的温度0,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耐寒作物生理活性起始温度10,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生理活性起始温度(3) 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地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 年变化和空间上的变化。3. 地质地貌与土地资源(1) 地形影响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 地形影响太阳辐射和降水的再分配 地形影响地下水和成土物质的再分配(2) 岩石性质影响土壤发育、土壤性质和土壤的自然肥力 岩石性质决定成土母质的性质 成土母质的性质影响土壤发育、土壤性质和土壤的自然肥力(3)地形影响植被和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形影响植被及其分布 地形影响土壤类型及其分布(4)地貌决定

7、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5)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影响建设用地地基的稳定性 岩石性质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局地地貌和小气候(6)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影响水文状况 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系的发展 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影响地下水的储存和运输 岩石性质影响地下水的质量(7)地貌影响土地利用管理(8)地貌是重要的土地景观要素4. 生物与土地资源(1)生物是重要的资源(2)生物量是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标志(3)生物的生态学意义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豆邮生物和非生物构成 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和土壤性状影响很大 植被类型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而且对土地性质起着重大作用(4)生物的环境学意义 生物

8、对环境的修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5)植被是重要的土地景观要素 植被群落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对土地演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 植物是景观建设的重要材料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构成要素1. 土地制度的功能经法律确认与保护的土地制度具有反映、规范、确认、保护、强化土地经济关系的作用。 保障功能,保证土地关系的有关当事人的决策权和经济利益得到实现 调控功能,宏观上,政府以一定手段调控土地资源在大方面的分配和使用,微观上,土 地所有者或经营者依据一定信息安排具体的生产项目 激励功能,调动土地关系有关当事人的积极性 约束功能,对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进行抑制。2. 土地利用文化

9、含义在千百年土地利用中形成的、由土地利用行为决定的,并反过来影响、指导、规范土地利 用行为的一种文化类型。3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1)影响土地利用主体土地利用的主体是人(2)影响土地利用者的素质(3)影响土地利用行为和效果 土地利用政策和制度影响土地利用行为 不同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土地利用行为 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影响土地利用行为补充:土地资源类型 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 元集合第四章土地类型的形成、结构与地域分异1土地类型的概念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 类群归并的产物。2. 土地单元的概念有气候、

10、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形 成的有规律的、大小不同地域组合的、相对均一的地块。是评定和划分土地的基本空间单 丿元。3. 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 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一定的外貌形态(地貌,植被或土壤) 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似性的成因,和可比拟、相近拟的土地属性 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阶关系中占有一个位置,与其他土地单元构 成一个土地分级体系(土地类型的划分体系)补充:土地资源类型 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 元集合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4土地分级的原

11、则(3个人) 土地个体单位内部相对一致,而与相邻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别。不同级别的土地单元应有 不同的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标准 划分出的土地单位要易于识别,不仅野外,遥感图像,测量图等图件也要 分级系统应力求简明,尽可能定量化。尽管土地单位的级别变换是连续的,但是仍可找 到其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从而确定其基本分级体系。5土地分类原则(4个) 自然发生学原则,土地类型分类就是要以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关系作为认识土地类型单 元的线索,根据土地类型性质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划分,以求同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 上下级土地类型间的关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确切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土地分布规律吧,反 应不同级别土地单位的内部

12、复杂程度和相对一致性程度。 综合性原则,土地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再依据 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是,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 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 主导因素原则,选取反映这一因素的指标作为分类指标 实用性原则,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分类指标的确定要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6. 地域分异的表现形式 纬度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呈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沿经线(南 北)方向逐渐更替。热量分带 经度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呈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沿纬线(东 西)方向逐渐更替。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应,导

13、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 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干湿不同。 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会出现垂直分带的规律更迭现象,土地类型也随之呈有规律的更替7地带性间的差异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垂直带分异的基本前提是温度自低向高出迅速降低,比水平地 带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速度快得多 产生温度变化的原因水平地带的温度变化主要决定与大气环流和陆海的对比关系,垂直地带的温度变化一般是 降水量自下而上的一定限度内增多,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差别。 光照强度和变化的差别水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赤道向两极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而垂直地带基本都不 发生 垂直地带内部地貌复杂多变出现许多水平地带不具

14、有的性质8. 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简称土地结构,只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 定格局和图示。“七山一回二分田”,山水田指土地类型的质,七一二指土地类型的量9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10. 土地类型演替举例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人为演替,有目的自觉对土地进行施肥、灌溉和施加各种管理措施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基础性土地分类体系主要指的是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分类,是指把各地的土地均作为具有特定行程过 程和形态结构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分类 应用基础性土地分类针对土地利用的特定目标,满足实际需要,突出应用的基础性土

15、地分类 应用性土地分类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出发或从土地改良的角度出发,选取一定的指 标,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类型划分。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1. 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知识为基础,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 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2. 土地资源条件调查的概念指进行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经济社会条件调查,但是更强调的是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主体 的调查。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 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土地总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