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17753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肾结石的文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结石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肾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引起梗阻的程度和有无继发感染。在肾孟中不活的结石而又无感染时,可长期无症状,甚至结石已引起肾功能不足时还无自觉症状,只在摄腹部X线照片时偶然发现。但大多数患者有症状。 疼痛和血尿是肾结石的主要症状。约75%患者有腰痛。结石较大,在肾盂中移动度较小时,疼痛多为钝痛,有时是隐痛。结石小,在肾盂内移动度大时。容易引起肾盂输尿管联接部的梗阻而出现肾绞痛。肾绞痛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严重疼痛,从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膀胱。痛呈阵发性,一般持续数分钟,亦可长达数小时,并有恶心呕吐,有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虚脱状态。 血尿是第二个重要症状,疼痛和血尿

2、相继出现是肾和输尿管结石的特点;尤其是体力活动较多时,如劳动、运动、骑马和乘车时突然发生疼痛和血尿。但血尿一般较轻,有时肉眼不能看出,但几乎每个病例都能在显微镜下见到从少数到多数红细胞,因此尿的显微镜检查很重要。 一部分患者在临床上并无结石病的典型疼痛及血尿,而因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就医。在这一类患者中如不追究引起感染的原发病因,不做泌尿系平片及静脉泌尿系X线造影检查,就容易忽略结石的存在。 肾结石患者偶有排出结石或小砂粒的病史,这就有助于诊断。双侧肾结石引起梗阻或患者唯一的肾(例如另一肾已切除)发生梗阻,可出现急性无尿。有时由于肾一肾反射,一例肾结石可引起对侧腰痛。单侧肾结石梗阻也可以引起急性无

3、尿。 肾结石如不因梗阻引起肾积水或发生继发感染时,体格检查可能出现肾区叩击痛亦可无异常所见。肾结石治宜健脾温肾、壮阳化石、清利湿热、化瘀排石。现代医学多采用切开取石术,民间则多采用药物化石法,不动手术化解。 1:处方:金钱草50克,冬葵子24克,海藻、菟丝子各15克,紫菀、茯苓、牛膝各12克,乌药、硝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10天为1疗程。 疗效:服药12疗程,有效率81 2:处方:金钱草60克,海金沙35克,扁蓄、瞿麦生地、甘草梢、鸡内金(研磨吞服)各15克,车前子12克,石苇、大黄、栀子各10克,牛膝9克,琥珀末(冲服)8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服药后1小时做跳跃

4、运动30分钟。 疗效:服药10天,有效大于94.4。患了肾结石,首先应该弄清楚结石在肾脏的什么部位,有多少颗结石,结石的大小,这些结石对肾脏功能有无影响等。因此,你母亲必须到医院做一系列化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泌尿系统造影检查。 现在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很多,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当地医院的设备条件等因素来决定。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石,一般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排石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结石移动的情况,直到结石排出体外为止。对体积略大(直径8毫米左右)的结石,如果肾功能良好而又没有泌尿系统梗阻的话,可以用碎石机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也可通过一些内镜(如肾镜、输尿管镜

5、等)来取石或碎石。在治疗过程中,也需密切观察结石碎片排出情况。一旦发现意外情况,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处理。对结石体积大(直径10毫米以上),同时出现血尿、感染、肿瘤或泌尿系统梗阻等合并症,以致影响了肾功能,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取出结石。 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肾脏的功能。任何治疗方法都必须以此为前提。你母亲适合哪种方法治疗,还得由为她做手术的医生来决定,以上提供的情况,供你参考。 防肾结石饮食法则说到石头鱼石头火锅,不少人会食指大动。同样是石,若换上是肾石的话,那又另作别论。要预防肾石,改善饮食行为是首要的任务,尤其是曾患肾结石人士。 成因缺水饮食失衡肾石的形成,是由于

6、尿液中一些浓度高的物质,如钙、尿酸等,结晶起来,堆积至一定程度而结成石。视乎肾石的大小和位置,病者会感到疼痛或有血尿、发炎等情况,严重的更会引致并发症。任何岁数的成年人均有患肾石的可能,不过当中则以中年的男士居多。尤其带有以下风险的水分不足有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往往有饮食不调的职业病。例如职业司机,整天驾驶车辆,不容易上洗手间,因而要限制饮水,遑论要符合每天建议的八杯流质量。长久下去,只令体内的废物不能排出,堆积变成结石。另外,在太阳曝晒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同样容易患有肾石,因为大量汗液的流失,引致小便量严重下降,尿液浓度也因而增高。 食物因素从食物中摄取过量的物质,如动物蛋白质、草酸及维他

7、命C等,均增加肾石的风险。 疾病因素有关病症如原发性副甲状腺功能过盛、维他命D过量(或中毒)、肾小管酸中毒。 肾结石与饮食在众多肾石中,以草酸钙石及尿酸石最为普遍。顾名思义,草酸钙石是由草酸及钙质结合而成,因此必须小心选择食物。不但要减少吃含草酸的食物,例如朱古力、菠菜、花生酱等,而且又要适量摄取含钙质的食物。 吸收钙质要适量随着大家增加对骨质疏松的关注,纷纷了解到钙的重要,因而多拣选奶制品、豆腐等食物。这是否会容易引起肾石是否有需要减省呢答案当然是没有必要。据一个于1993年进行的研究指出,有充足钙质摄取的人士,比低钙摄取的一群较少机会引致肾石的复发。因为当钙质与草酸在肠胃中结合成大分子后,

8、便变得不易进入尿液中,从而减少了尿液的草酸水平。那么大家又应否额外进食钙片呢答案仍然是不。事实上,钙质的每天需要量仅为1,000毫克,补充剂量过多只会适得其反。有文献记载,单独服食钙片可能增加肾石的形成。最后要避免进食维他命C补充剂,特别是超出日常建议的75-90毫克,因为抗坏血酸是制造草酸的元素之一。 过量蛋白质惹祸尿酸石是第二类常见的肾石,由尿酸形成,原因是进食过量动物性蛋白质,如内脏、浓汤、肉汁等。而干豆类亦含有丰富的嘌呤,也会导致尿酸的上升,结晶增多,产生肾石。至于其它肾石的类别,如胱胺酸结石,则没有那么常见了。 饮水助排石除了注意食物的选择外,给曾患肾石人士的一个简单建议,就是确保摄

9、取充足的水分摄取。大量饮水是一个有效预防肾石复发的好方法。水分能降低尿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减少积聚。同时大量的水分还可使已形成的细小肾石排出体外。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察觉饮水不足。实际上,正常人每天要饮八杯流质,而作为预防措施,建议量更应增加至十至十二杯或以上,尤其是夏天多汗的日子。不过高糖分的饮品,如汽水或含酒精的饮料,则不大适合。因酒精会增加尿液中的钙和尿酸的浓度,而啤酒中则含有丰富草酸,因此更要减少。药物、外科手术或激光碎石,皆是现今清除肾石的治疗方法。然而要预防肾石再次形成,则要视乎肾石的种类而“对症下药”,改善日后的饮食习惯了。最后紧记,无论是什么类别的肾石,或什么原因造成,要有效的预

10、防,改变饮食选择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肾结石病人睡前不宜喝牛奶近年来,提倡晚间喝牛奶的人很多,原因在于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有助于睡眠。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适宜的,但对肾结石患者或已治愈者来说就不同了。这是因为人在睡眠之后尿量减少,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可使尿液变浓。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肾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而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不要在临睡前饮牛奶。尿路结石患者宜忌目前,医学家对尿路结石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大多数结石也无理想的预防方法。从

11、临床来看,尿路结石的发病有地区性,长江以南多见,北方相对少见;上尿路(肾及输尿管)结石较下尿路(膀胱)结石多见;上尿路结石多为草酸钙结石,下尿路结石则以磷酸镁铵结石多见。部分肾结石有明确的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海绵肾、痛风、异物、长期卧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数含钙结石的形成原因目前仍不能完全解释。饮食中的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可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尿路结石病人大多数因腰痛、小便异常而就医被确诊,也有极少数症状不典型。一旦被确诊,应引起重视,因为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系统的直接损伤和梗阻。尿路结石病人早就医、早发现至关重要。因为早发现,早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将损伤

12、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一般通过X线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B超、CT、输尿管肾镜检查等可以诊断。对于直径小于0.6厘米的结石,可先采用保守疗法,一般直径小于0.4厘米的光滑结石,多能自行排出。大一些的结石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结石的位置等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及中药)、体外震波碎石、输尿管肾镜取石或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或碎石术以及手术切开取石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复发率高,因而预防或延迟结石复发十分重要。目前虽尚无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可对自然排出或取出的结石进行分析,以作为预防和进一步治疗的依据。含钙结石应限制含钙、草酸成分丰富的食物。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奶制品、精白面粉、巧克力、坚果等,含草酸高的有浓茶、菠菜、芦笋等。尿酸结石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产品。平时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治疗后应定期行X线或B超检查,观察有无复发。解除同时存在的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因素,对预防结石的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