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165768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理解复习巩固专讲专练(章末复习+综合测评+答案)1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_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南怀瑾就问:“老师,( )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 )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

2、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 )心里非常不痛快,( )师道尊严,他只能

3、忍了。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1)心花怒放: (2)大名鼎鼎: 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_一眼_一眼3.读第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人物:_出生年份:_出生地:_身份及主要贡献: 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和_两人为师。

4、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第二位老师读后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能背就真正懂了。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假如就因为所以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 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

5、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 法。(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 )A.读书破万卷B.书读百遍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为什么? 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2)形容名气很大。2.瞥 瞅3.南怀瑾 1918年 浙江温州 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4.商先生 袁焕仙 满口称赞 全然不理 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5.B6.假如就虽然但是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8.(1)(2)(3)9.B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2再小的花儿也要怒

6、放程刚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

7、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孩子,记住姑妈的

8、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

9、张纸条,上面写着:以前,我是一朵小花;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

10、小花”的“怒放”历程。 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2.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

11、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5.略3玉米人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

12、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我想买四穗。”我说。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