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165573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上)刘庆亮对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来讲,三个历史必修模块已经全部学完,选修模块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学科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学科的基本能力已经有了初步训练。但是,面对高考,还是有很多同学不免有些茫然和担心。借此机会,和同学们谈一谈高三历史学科的学习问题。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高三的历史学习,尽管千头万绪,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一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给大家提六个参考建议:1、运用好课本的“一线三目”: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尽管同学们手中有很多资料可以运用,但是最基本的依据还是课本。一说起课本,有些同学就

2、会犯难,三本必修,二三本选修,每本书30万字左右,这100多万字怎么记啊!其实,干什么事情都是要讲究策略的。比方说,这100万字好比100万册图书,如果全都堆在图书馆的地面上的话,我们要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书籍分门别类地摆上书架,贴上标签,找书的时候“按图索骥”,就方便多了。所以,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是要提纲挈领,建立起知识的框架体系。要掌握课本的框架体系,就要先了解课本的编排结构。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本是分模块编写的,区别于以前的通史体例。这种模块教学也称主题教学,即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主题或主线。比如,必修一的模块主题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历程”;其主要内

3、容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我们的学习目的,概括起来说有三个:一是通过探讨这些内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三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每个模块的主题,岳麓版课本在每个模块前面有一个“导读”栏目,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明确了每个模块的主题,我们就找到了把握具体知识点的方向。抓大放小,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策略。历史课本有三级目录,一是

4、单元标题,二是课时标题,三是课文子目。掌握了这些目录,就掌握了每本书的框架结构,也就为每一个历史问题找到了宏观的纵横坐标,这就像给图书馆的每本书找到了准确的书架位置。因此,建议大家把每本书的这三级目录抄写一遍,然后仔细梳理体会,这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掌握了每本书的主题和框架之后,有些同学还是会感觉困难,课本上有那么多知识点,我到底该掌握哪些?难道大字小字都要记住吗?不需要。依据是什么?考试大纲。2、运用好考试大纲:每年高考,教育主管部门都要颁布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会根据上年的考试情况,对当年的考试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包括一些知识点的增减,这就为同学们的复习划定了范围,每个同学应该人手一份,或从书

5、店买,或从网上下载。例如,广东省2010年考纲的变化是:必修与选修内容被合并;世界近代史变化最大,表现是两本选修的相关内容被补充进来:大抗议书、内战、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此外,中国古代史补充了选修模块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近代史补充了戊戌变法。但是,在使用考纲时大家还会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考纲的内容要求很宽泛,只是告诉你考什么,而没有告诉你怎样考。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表面上看,这样的要求是很明确。但这样的表述其实又是很模糊的,“百家争鸣”究竟要考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各家的学说?与古希腊的对比?还是对世界

6、的贡献?这些都没有明确要求。要弄清到底考什么,就要参照课程标准。3、运用好课程标准:还是说“百家争鸣”,课标对此的表述非常清楚:“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只会围绕一个重点来考查,那就是百家争鸣的意义。再比如,2010年考纲中的“工业革命”,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补充很多内容。但是,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只需要抓住一个主题就可以了,那就是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如果运用课程标准,备考复习就有针对性了。估计有的同学还会有疑问:课程标准与考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两句话:一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课程标准比考纲的地位高:“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7、、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考纲的制定必须依据课标。二是从高考备考角度看,考纲比课标重要!比如具体的考试范围和题型示例等。在复习过程中,两者结合起来更好,比如上面说的例子。4、运用好比较的方法:在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界定之后,肯定还有很多同学感觉知识点依然很多,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互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时候,我建议大家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学习单个历史概念时,我们思维的角度往往是平面化的,但是如果把相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异同比较,就会得到很多新的认识,形成立体化的思维。例如,西周的分封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不同:前者是封国制,后者是郡县制;前者是分权制,后

8、者是集权制;前者是贵族制,后者是官僚制;前者是世袭制,后者是任命制;前者是终身制,后者是任期制;前者是封邑制,后者是俸禄制等等。 5、运用好记忆的规律:运用好以上方法,同学们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但还有一个问题会困扰大家,那就是遗忘。自己本来记得很清楚,但过几天就忘得乱七八糟了。人脑不是电脑,更不是复印机,遗忘是正常的,但是遗忘有规律。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发现了人类的记忆遗忘规律: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会逐渐减慢。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需要在学习后的半天或一天之内,把学习的知识再及时进行巩固记忆,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9、果,不要等到几天后忘得差不多了再复习,否则就事倍功半。艾宾浩斯的记忆与遗忘规律还有一条,那就是不同性质的知识有不同的遗忘率。他在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的音节,需要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这条原理。比如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我们要理解其主要成就在于“稳定”:世袭制使王权从多姓到一姓;宗法制使王权从多子到一子;分封制使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礼乐制使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再比如“英国责任内阁

10、制形成的过程”,课本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四个关系:一是国王与内阁的关系,国王1688年后退出内阁;19世纪初不再提名首相;二是内阁与首相的关系:18世纪初首相主持内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对行政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三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要辞职;但内阁也有权申请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四是内阁与政党的关系,19世纪中期内阁由议会选举中的获胜党组阁,其领袖出任首相。从以上分析看,历史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如果说死记硬背的话,其程度远不如记英语单词。实际上,英语学习的记忆任务远比历史学习要重,同学们要改变定势思维。6、运用好模块的整合:目前的历

11、史课本虽然是主题教学模式,但是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才会勾勒出历史发展的整体轮廓。高三的一轮复习不是新授课的复制品,其目标是“温故知新”。温故,就需要重新巩固记忆。知新,就需要整合提高。其中,进行模块整合就是“知新”的主要手段。任何历史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历史综合因素的产物。我们学习一个历史概念时,要放宽历史的视野,注意整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块的相关知识。例如,“导致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的因素”是:政治上列强侵略、人民抗争打击封建统治;清政府自身腐败;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并积极组织政治改革、革命运动;清朝进行自救改革;经

12、济上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工业发展壮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膨胀;文化上天朝大国思想破产;民族救亡与爱国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深入;时代因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再比如,政治模块中的“五四运动”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至于原因,就涉及到文化模块和经济模块的内容:首先,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受思想解放的影响大,所以五四运动最早在北京爆发。其次,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上海的民族工业和工人阶级非常集中,所以上海的工人运动在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影响最大。例谈高三历史复习中的知识与能力(下)对高三的同学来讲,学科能力的提高成为学习的重点。而

13、要提高学科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一是要明确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和考查特点,二是要分析自己与高考的要求还存在哪些差距,三是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下面,和大家简要谈一谈这三个问题: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主要特点:1、新材料、新情境试题占据主导地位。大家翻一翻近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就会发现,几乎全部试题都是新材料、新情境问题,过去那种直接考查课本知识的试题已经被淘汰了。换句话说,现在的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在形式上已经与课本渐行渐远。2、侧重考查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内涵。其表现有二:一是侧重考查历史制度和理论,历史事件的地位逐步下降。近三年广东高考的考点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封建主义、马克思主义、

14、君主立宪制、自然经济、精耕细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等。二是侧重考查知识点背后的学科价值观。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因此,高考命题已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变为学科价值观立意,如近三年广东高考突出的价值观有制度创新、社会改革、社会保障、有效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民主共和、理性爱国、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平与发展等。3、侧重考查史学观念的转变。历史是客观的,而历史学是主观的,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一旦我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原来的史料就会被给予新的诠释

15、和意义。而课本编写时只能采用一种史观对历史事物进行解读,因此高考命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史观对大家熟知的一些历史事物进行重新解读。其表现有三:一是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革命史观等多种史观并存,而且会在一道试题中融合多种史观,如2006年广东卷第29题,用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分别评价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二是社会史观的地位日渐凸显,如2006年广东卷的“工业革命题”,2007年广东卷的“明朝妇女婚姻观题”等。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史料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内容宽泛,形式多样,涉及家庭史、群体史、商人史、人口史、教育史、生态史、抗灾救灾史、社会结构变迁史等。三是突破一些传统的历史结论,如2005年广

16、东卷第27题所呈现的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并不那么深入人心;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提供的恩格斯的观点说明: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并不具备相应的“历史前提”,尚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4、注重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新课程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比学生掌握若干现成的结论更重要。所以,近年高考特别强调史学探究能力,其表现一是注重史料的运用,史料的类型有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其呈现方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地图外,还有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示意图、表格、柱状图等。二是注重史料分析,强调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注重信息提取、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史料解释等原则和方法。如2009年广东卷第26、30题强调结论推导和史料支撑的关系,第31、32题注重辨别史论的研究方法等。5、注重采意评分和分层评分。传统的试卷评价都是采点评分,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相对客观,缺点是简单机械。采意评分的依据是答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