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163181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兼评吉春亚小草和大树(转) 首先,对“语文”、“味儿”的含义进行说明。“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语文味”,是教育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共同研究

2、的范畴。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准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味”的存在价值也应用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去判断和验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语文味”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定。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关于语文教学的本质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文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说法。展开讨论对揭示语文教学的真谛是有意义的。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它们各支撑着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属性。但是,事物有一般属性和关键属性之分。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

3、。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即掌握语言的教学活动。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所在。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一个以语文素养为主轴,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通俗地讲,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正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

4、,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北京市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的课“语文味”淳浓,具有语言习得特色,在业内已成共识,这与她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是分不开的。早几年她就撰文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言语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其基本观点是:(1)“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2)“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3)“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她认为,从语文教学的整体看,“言语”是其主要组成的“共轭点”,其组接的起点和终点、形式和内容都是“言语”,而“语言”的理论与知识都只是有机地存在其中并作用其中。笔者认为:以“言语性”定位,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表

5、明了语文课程以发展学生“言语”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如果更深入思考地话,我们会发现,这种定性,并不意味着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否定,只是说“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如果我们深度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正如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吉春亚老师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她对小草和大树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线索的设计都

6、是渗透浓浓的“语文味”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生字新词,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比喻句,第三个学习目标是书面语言的组织。这三个目标都是“语言”的。与众不同的是第三个学习目标的设计:“能组织书面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夏洛蒂取得成功给自己的启示。”很巧妙地把人文性和语言性整合起来了,而其基点是“书面语言的组织”。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设计思路也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甚至学习线索也是紧扣“逆”这个字层层展开的。在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与语言的互动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文本语言的肌体圆润了,并充满了文化意味和生命灵性。总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主要任务: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其

7、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它是本质。其它都是一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习得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也不是游离其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思想型课文、常识型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伦理知识和科普知识,语文教学如果眼光只盯在文中介绍的思想、知识上,就变相上成政治课、自然课。忽视语言习得,削弱“语文味”,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二、“语文味”是语文意识的具体表征从心理学角度看,“味儿”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意识。“语文味”就是一种语文意识,而语文意识又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习得、语言问题的讨论、语言文化的渗透等都是在语文意识驱动下的语文行为。只有在强烈的语文意识

8、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语文的潜力。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有语文意识。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繁杂、雍肿而且是非语文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从本质上说,语文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我称他为“智慧大师”的支玉恒老师上草原,一上课他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自

9、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告诉大家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深刻地思索。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地如此有“语文味”,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从吉春亚老师在小草与大树课堂上的引导语和评价语中,也可看出她强烈的“语文意识”:“这里有两个生字,注意读音和写法(堪、逆)。”“哪些字眼让你觉得刺心的疼痛?

10、”“她们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是用书本上的语言来表达。”“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她们的成绩,就是。(壮丽、傲放)”“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她的生命绽放壮丽的原因,课文中有一个比喻句揭示出来了。(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课文的两个比喻句写得极为精妙。我们看课题“小草”和“大树”也是用了打比方的办法,我们再次回读课文,看看这样的比喻巧妙在哪里。”“今天的学习,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味”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

11、或情趣滋味,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12、水平。“语文素养”的近义词是“语文素质”,两者都是指语文教学的一种结果形态。但是,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行生成性分析,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持续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由教师的传授完成的,也不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终结状态,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涵养,这种内化是伴随着语文教学过程而持续进行的。这是一种“语文味”。而“语文素质”中的“质”,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素,反映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静止的终结状态。这是一种“语言体”。在语文课堂弘扬“语文味”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因素、各个层次。笔者概要地提出五个基本策略: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基

13、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现代的人文素养、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这些策略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总体构思和细节设计上。“语文味”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所以,“语文味”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动态的体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请回顾一下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和版块: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字词。2由“逆”字引读全文,品读“像一朵”比喻句的含义。3品读难句“钢铁般的意志”的含义。4感受文题的巧妙,书写人生启示。5推荐书籍,延伸拓展。上述中渗透了原计原味的“语文味”,有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等。可见,其

14、教学结构是在语文意识指导下,以“语文味”为主线,贯穿于整堂课之中的。这种设计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可以说,吉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浸润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里,师生沉静在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之中了。四、“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语文味”是一种语文教学个性的弘扬。“语文味”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人们对语文教学特点认识的肤浅和模糊。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既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确立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依据。关于语文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

15、、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加以表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等。这些特点在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都有反映,当然在一篇课文教学中不可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和锤炼,吉春亚老师博采众长,初露风格。她的课堂遵循了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文化底蕴渐深,诗情画意渐浓。让我们欣赏她上课常用的几个精彩片断:她上课第一句话常常是亲昵地问候:“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也是一种愉悦地和声:“吉老师,语文课快乐!”她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常常是那样的声情并茂:“我陶醉在你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法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表达不

16、一,真精彩!”也许有人会问,吉老师的课堂实录小草和大树中的“语文味”到底具体表现在哪里?我的初步回答是:第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第二,表现在教材恰当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第三,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意蕴之中。第四,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第五,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第六,表现在让学生用笔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这些表现己在吉春亚老师的课堂实录点评中做了阐述,不再赘述。五、“语文味”是课堂方式的新变化“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学习方式的引领。方式与方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方式较之于方法是更为上位的概念,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方式制约、兼容方法,方式相对稳定,方法相对灵活。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方法,而且涉及教学意识、教学态度、教学习惯、教学品质等。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解决具体的操作方法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