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161207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位和测量放线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一、定位和测量放线施工方案1.1 、定位和测量放线工程简介本工程新建工程,由初中、高中素质楼、教学楼,初中、高中宿舍楼,体育馆,礼堂,文化传播中心,国学讲堂组成。总建筑面积 108817 其中地下室 14525 ,地上面积 94292 。建筑单体最高高度 24.3m1.2 、定位和测量放线工程施工1、施工测量总体思路1) 平面控制网按照场区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控制网两级测设。场区平面控制网以业主(测绘单位)提供的控制 ( 网) 点为基准,测设时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测设。主轴线控制网依据场区平面控制网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进行测设。2) 高程控制网根据业主(测绘单

2、位)提供的水准基准点 ( 基准点应保证三个以上 ) ,采用欧波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 AL32, 按照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将高程引测到现场形成高程控制网。3) 以主轴线和高程控制网作为结构、基坑监测、装饰装修、安装工程施工的测量基准点。并定期进行校核,以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测量施工阶段划分测量工作施工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施工,即基础阶段施工,地上主体结构阶段施工、二次结构装饰阶段施工,其中又分为二个流水施工段。在点位布设时充分考虑流水施工段测量的方便性。3、测量控制基准点交接、复测与维护测量工作实施前与业主(测绘单位)进行基准控制网书面和现场交接,并对基准控制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

3、果报业主和监理审核。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控制网点进行校准并做醒目的围护栏杆进行保护,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4、测量仪器的选择为了保证测量精度,现场采用了智能型天宇CTS-632全站仪、天宇电子LDT-02L 经纬仪、欧波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AL32。主要测量仪器及性能见下表。主要测量方法一览表序号测量项目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依据标准与规程1主轴线定位与天宇 CTS-632 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极工程测量规范控制坐标法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2轴线加密测量天宇 CTS-632 全站仪直视法+光电测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距3高程控制网的欧波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三等附合水准导工程测量规范测设仪 AL32线测量法4轴线投

4、测欧波自动安平精密水准直视法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仪 AL325竖向轴线投测LDT-02L 经纬仪激光铅垂投点法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5、测量人员的组织根据本工程的重要性结合施工需要,现场测量人员配备情况下表。测量人员配备情况序数量岗位责任具备的条件职务号测量工负责安排组织工作,设备管理,现2 名场安全管理, 工作质量及工作进度从事测量工作5 年以上。1程师控制管理。测量技5 名测量技术管理,测量放线质量管从事测量工作3 年以上。2理,测量技术资料编制。术员1.3 平面轴线控制网测设方法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1) 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选用:本工程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大地坐标系统。2) 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

5、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测设。4)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5) 控制桩位用混凝土保护,工程施工中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2、主轴线控制网的测设本工程主轴线控制网采用智能型天宇CTS-632全站仪进行测设。按照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16、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15 要求,控制网精度符合下表规定:主轴线控制网技术要求序号技术要求1等 级测角中误差( )边长丈量相对中误差2一级 81/240003、轴线控制网的加密测设经校测精度指标符合要求后,根据

6、施工方案中流水段的划分,对主轴线控制网进行加密,以满足施工的需要。加密方法在原主轴线方向上采用内插法进行。1.4 高程控制网的测设方法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2) 根据场区内甲方提供的高程基准点布设场区高程控制网。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布设为三等水准网,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见下表。三等水准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中路线长度水准仪型号往返次数附合闭合差 (mm)误差 (mm)(km)三等(国家)6 50AL32往返各一次 12L1/2三等(企业)6 50AL32往返各一

7、次 10L1/2注: L 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3、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1) 水准点的埋设水准点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水准点采用方形砼墩制作,利用钢管围挡保护,场区内共布置4 个首级高程基准点,水准点间的距离控制在 50m-100m。2)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下表。三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要求视线长度前后视前后视距视线离地基辅分划读数基辅分划所等 级距较差面最低高水准仪型号累积差 (m)差 (mm)测高差之差(m)(m)度 (m)三等AL32 100 3 60.31.01.51.5 楼层测量放线施工方法基础施工采用外控法进行轴线投测, 0.000m 以上结构

8、施工采用内控法进行轴线竖向投测;竖向标高传递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竖向传递。 基础结构施工期间,对主轴线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每一个月复测一次, 以防止控制点位移而产生测量误差,从而影响施工测量精度。1、基础结构测量基础结构施工测量采用外控法,主要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1) 主轴线的投测与细部放样(1) 基础施工测量:在垫层砼面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以建筑物场区平面控制网为基准,校测主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将经纬仪架设在基坑边缘上的轴线控制桩上,以正倒镜挑直线法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垫层砼面上,投测允许误差 2mm。垫层砼面上轴线投测完成,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弹出基础、柱等边线,用

9、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基础放线的允许误差序号长度 L、宽度 B 的尺寸 (m)允许误差 (mm)备注1L(B) 305230 L(B) 6010360 L(B) 9015490 L(B) 120205120 L(B) 150256150L(B)302) 基础施工高程测量土方工程移交前向基底引测标高基准点,即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使用精密水准仪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壁上,并标明数据,测量操作中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修正。由场区内首级高程控制网引测至基底施工面 6个标高基准点 ( 相对高程数据统一一致 ) ,经联测、闭合形成统一的基底高程控制网,并定期

10、与场区内首级高程控制网联测进行校核,根据联测校核结果及时调整、修正相关水准点高程,以保持整个工程标高控制的统一性。标高传递允许误差见下表。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序号项目允许误差 (mm)备注1每层 3总高 H(m)H 30 5230 H 60102、 0.000m 以上结构施工测量 0.000m 以上结构施工测量采用内控法进行轴线的竖向投测,内控网按照二级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进行测设。1) 内控点的布设(1)内控点的布设应尽量选择首层楼板建筑物外廓轴线及单元、流水段分界轴线和楼梯间、电梯间两侧轴线。为了保证控制点的精度和便于检核,每个流水施工段内控点布点应不少于三个。 内控点作为轴线竖向传递的依据

11、, 应距轴线 1 1.5m 设点,同时应将各流水施工段内控点进行联测闭合, 相同轴线闭合差应小于3mm。(2) 内控点预埋铁件应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各层顶板浇筑混凝土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预留出 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竖向投测。预埋铁件由 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 12 钢筋,且与首层楼板钢筋固定牢固。(3) 0.000m 以上轴线竖向投递精度指标见下表。轴线竖向投递允许误差序号项目允许误差 (mm)备注1每层3总高 HH 3052(m)30 H 60102) 0.000m 以上轴线投测将 LDT型激光电子经纬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 将接收靶安放在投测层

12、板面相对应的预留洞口,架设好 LDT型激光电子经纬仪,打开发光电源,将光线投测到所需楼层面上,调整激光束得到最小光斑,适当挪动接收靶,接收靶的“十”字交点移至激光斑点上,轻轻转动 DZJ3激光垂准仪,激光斑在接收靶上形成一个激光圆,激光圆中心即为控制的接收点。依次投测下一点,直到所需控制点投测完毕。对所投测的轴线点进行角度、距离闭合差测量,满足相关精度要求后方可作为该楼层的平面控制网,并以此作为楼层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依据。3) 0.000m 以上高程传递测量根据场区内首级高程控制网在首层楼层内走廊位置测设出结构1.000m(至少3 个) 水平标高线作为 0.000m 以上结构施工测量的高程基准点。施工中,采用悬吊钢尺法向上引测各层高程点,测量操作中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修正。同一楼层平面内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