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1585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招生《建筑力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本文从知识覆盖面,认知能力层次,试题难易程度,题型结构和题量四个方面对试题进行了评析,提出了领会考纲,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复习,抓住主线,把握重点;重视应用,激发创新、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激活思维,提高适应性的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筑力学;试题特点;复习教学 1建筑力学试题评析 根据浙江省高职招生考试大纲规定,建筑力学是建筑类考生报考高职必须参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考试课程之一。笔者对1997年至2000年建筑力学试题,从知识覆盖面,认知能力层次,难易程度,题型结构和题量四个方面进行了如下评析: 1.1知识覆盖面 按省考纲要求,建筑力学课程考试知识范围为三部分,共七章内容,采用全国职高

2、规划教材,各章分数比值见表(一)。 表(一)各章分数比值 试题年份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力和受力图 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轴向拉伸与压缩 剪切与挤压 直梁弯曲 压杆稳定 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 1997 5% 35% 32.5% 027.5% 00 1998 037.5% 31.3% 018.8% 6.2% 6.2% 1999 6.7% 8.9% 40% 4.4% 40% 00 2000 14.7% 26.7% 18.7% 2.6% 30.7% 2.6% 4% 平均值6.6% 27% 30.6% 1.8% 29.2% 2.2% 2.6% 分析表(一)可以看出:一是试题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试的

3、重点是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轴向拉伸与压缩,直梁弯曲,这三章分数比值平均占到86.8%;而剪切与挤压,压杆稳定,静定与超静定结构这三章分数比值平均仅占6.6%。二是知识覆盖面变广。动态来看,97年试题7章内容考到4章,覆盖率达57.1%,98年、99年覆盖率为71.7%,而2000年试题覆盖率达到100%。 1.2认知能力层次 考纲认知能力层次要求提出了“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要求。“了解”是指能记住知识点的内容。“理解”是指能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公理的内容,并能在变式情景中作一些简单灵活的应用。“应用”即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类难易问题或适用于新环境。三个

4、层次之间存在着逐层包含关系。表(二)为历年试题三个层次分数比值。 表(二)三个层次分数比值 试题年份了解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 199712.5%42.5%45% 199812.5%37.5%50% 199913.3%17.8%68.9% 200016%40%44% 平均值13.6%34.4%52% 由表(二)可见:一是试题注重考查理解与应用层次知识。这两个层次试题中平均占到84.4%。二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值比例稳定(1999年试题中理解与应用层次分数比值波动较大例外)。 1.3难易程度 试题难易程度按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三个档次相对划分。容易题指能够直接求解的题目。中等题指在变式情境中,在理

5、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作简单的应用。较难题指灵活、熟练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求解的题目。表(三)列出了历年试题难易程度对照表。 表(三)难易程度对照表 试题年份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 199732.5%62.5%5% 199818.8%68.8%12.4% 199920%71.1%8.9% 200020%62.7%17.3% 平均值22.8%66.2%10.9% 表(三)清楚地反映了:一是试题难度增大。除了1998年试题由于全部为选择题,客观上增加难度外,各年试题难度逐年提高,2000年试题难度提高幅度较大。二是容易题,中等题仍是考试的重点。它们所占的分数比值平均占到89%。 1.4量型结构和题量

6、 由于1997年至2000年建筑类高职招生考试专业基础理论试题的科目组成,考试总时间,试卷总分,各科目所占的分数均不同,表(四)中建筑力学科目的考试时间,按考试总时间除以试题总分后乘以科目所占的分数计算得到的。试题的题型结构分为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计算题四大类,题量按不同题型分别计算。 表(四)题型结构,题量与考试时间对照表 试题年份考试时间填空题(题)单选题(题)名词解释(题)计算题(题) 199748185/2 1998*58/16/ 199936145/2 200045201053 *说明:由于1998年试题全为单选题(其中也含有多道计算题),不作分析。 表(四)统计数据显示:一是

7、试题题型逐然多样化,结构更趋合理。二是试题题量逐步增大。例如2000年与1999年考试时间之比为1.25,而两年试题中填空题、单选题、计算题题量之比分别为1.43、2.0、1.5,另外2000年试题中还净增名词解释5题,可见2000年试题题量增加较快。 2建筑力学复习策略 通过对1997年至2000年试题的评析,结合试题具体内容,2000年试题的特点是:一是继续保持稳定,突出考查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二是加强了“能力立意命题”的考查,即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联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三是适当提高了专业课入学考试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教学时,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 2.1领会考纲,立足教材,夯实

8、基础 考纲是复习课教学的依据,复习时必须明确考纲对各章内容的具体要求,它好比人体的“骨架”。教材是学习基础知识的“蓝本”,它好比人体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中,必须通过讲解教材典型例题,布置典型练习,讲解基础知识点,抓住基础知识展开复习。例如在复习求解梁支座反力这个基础知识时,考纲要求达到熟练求解程度,复习时,从教材出发,构建好右图所示知识环,把这个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相关知识点(外圈)逐个讲透,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例题,布置典型练习,并根据练习所反馈的信息,及时查漏补缺。 2.2全面复习,抓住主线,把握重点 针对2000年试题重点突击,知识面又广的特点,

9、在复习教学中,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应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同时应抓住主线,把握重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效率。 在材料力学中,历年试题的考试重点均为轴向拉伸与压缩,直梁弯曲这两章,它们的平均分数比值占到59.8%。对于这两章内容,应抓住“一条主线”展开复习,这条主线是:“轴向拉压(或直梁弯曲)的定义内力应力强度条件变形计算。”在这条主线上,“一个图形求作”,“二个计算”,“三个基本概念”是重点,“一个图形求作”是指内力图(指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求作,“二个计算”是指正应力计算与强度条件计算,“三个基本概念”是指轴向拉压(或直梁弯曲),内力,应力概念。根据这条主线,通过对应知识点的对

10、比,更加加深理解与掌握。通过复习,形成知识网络。这条主线的知识网络见下图。 2.3重视应用,激发创新,培养能力 2.3.1重视知识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考试不仅关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应注重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0年试题中就有这样一道单选题:房屋建筑中可看成可动铰支座的结构是( ):A)横梁支承在砖墙上。B)屋架焊接在柱子上。C)柱子插入杯形基础并用沥青麻丝填满。D)阳台或雨蓬。要正确回答这道题目,必须搞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房屋建筑中有哪三种支座形式,每种支座的约束性质如何。二是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每种结构的约束要求,这是解题的关键与难点

11、。三是把支座形式这个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答案应选A。 2.3.2重视知识深化,培养创新能力 复习课教学并不是把原有知识一遍遍机械地重复,而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出发,营造乐学气氛,利用联想和迁移催化创新行为,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在第二轮综合性复习时,发现许多学生能较熟练求作出梁的剪力图,但对求作弯矩图感受到困难,容易出错。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提出用“面积法”作弯矩图(从左往右作图)的要领是:梁端无力偶作用,弯矩为零;梁上作用逆(或顺)时针力偶,弯矩图向上(或下)突变,突变绝对值等于该力偶矩大小;后一截面弯矩等于前一截面变矩加上剪力图的“面积”(正剪力图“面积”取“

12、+”,负剪力“面积”取“”)。 例如2000年试题中计算题第3小题(如左图所示),用“面积法”求作弯矩图如下: 解:求支座反力,作剪力图此处略,从左往右作M图 MA=0 MC左=MA+MAC=0+(-17.52)=-35KN-M MC右=MC左+m=-35+30=-5KN-M MB=MC右+MBC=-5+(-17.52)=-40KN-M MD=MB+MBD=-40+202=0 通过解题可以发现用“面积法”求作M图有以下优点:一是计算简便。通过计算剪力图(矩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得弯矩。二是能自动校核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支座反力计算错误或剪力图求作错误,最后求作的弯矩图就无法封闭(弯矩图回到零处,如本例中MD=0) 2.4加强训练,激活思维,提高适应性 2.4.1加强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建筑力学课程的高考复习,加强解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