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文本与作品.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15439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6-文本与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46-文本与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46-文本与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46-文本与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46-文本与作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6-文本与作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6-文本与作品.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本阅读的 几个关键词 文本与作品 陌生化 互文性 理解与解释 结构与解构 文本与作品 一、文本的含义 文本是通过写作或言说活动形成的话语。 文本有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文本,含义类似于符号。我们今天只讨论狭义的文本。 文学文本则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作品的具体语言系统。 二、文本与作品 “文学文本”所指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传统讲的文学作品。用文本指称作品,不仅是术语的变化,更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一)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读者中心的演变。 作者中心把作家视为文学活动的核心因素。 作者中心论有3个突出特点: 1、强调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不能脱离作者来理解作品; 2、视作者为作品最权威的阐释者;

2、3、重视对作家生平、家世、创作经历等的研究。 代表性理论为社会历史批评、实证批评等。 文本中心论则强调文本的独立性,主张从文本本身来研读作品,反对结合作家来探讨作品。其理由是: 1、作家并不是其作品最好的解释者,往往会出现意图谬误; 2、作家的身份、名望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客观评价。 3、文本有其独立价值。 文本中心论也否定读者的判断,他们认为读者各式各样,会出现感受谬误。 代表性理论是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读者中心论则视读者为权威,把对作品意义和价值的评判权交给了读者。接受美学甚至认为文学史也应当是读者的历史。 代表性理论是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 20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倾

3、向,是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进而向读者中心的转移。 文本概念的出现,正体现了文学中心的转移,它所重视的是文本的独立性和读者对于文本的意义。 (二)较之“作品”,“文本”具有独立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等性质。 从文本的角度看,作家写成的文字,还不能称之为作品,只能叫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欣赏和解读过的文本,才真正成为了作品。读者是作品最后的完成者。一代代的读者对文本不断进行新的解读,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因此文本就总是处于未完成的、意义开放的状态。 三、文本结构 文本结构有两种分析方式 (一)内容与形式构成法 内容写什么; 形式怎么写 (题材与主题) (语言、结构、体裁、手法) 实存状态的统一 内容

4、与形式统一 理想状态的统一 语言层 (二)层次划分法 形象层 意蕴层 采用内容形式构成法分析文本,比较偏重内容;而且往往是从内容讲起,最后附带谈到形式。 用层次分析法的观点看文本,首先分析的是文本最重要的形式语言,然后经由语言的分析与感悟进入内容形象与意蕴。 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 语言层的分析涉及到音型、节奏、词汇、句式、句法、语序、修辞手段、话语结构、典故运用、语义传达以及语言的色泽、基调、韵味、张力等等方面。即从语音、语义到语言风格。 形象层: 人物、情节、环境、意象、意境 人物:实体性人物(角色) 与 功能性人物(行动元) 情节: 情节与故事 意境: 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

5、意蕴层:意蕴是文本的语言层和形象层所显示的意义和意味。核心是主题。 文学文本的主题不一定是思想 文学文本的主题不一定明确 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有多义性 附:关于意义与意味: 美国批评家赫奇在解释的有效性(1967)一书中,区别了这两个概念:“意义是由文本来呈现的,它是作者通过特殊的符号排列所表达的意思,它是符号所呈现的内容。而意味则是指意义与一个人、一种观念、一种环境、或者可以想象的任何东西之间的关系。” 互文性 一、互文性的含义 “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 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 先由法国的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在同济大学讲学) 于1969年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

6、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本文都是对另一个本文的吸收和转换。” 克里斯蒂娃的丈夫索莱尔斯其后也说: “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它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 总之,互文性的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 互文性关注的是文本与文本的关系。 二、互文性的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互文性,是用互文性来定义文学,即把互文性当作一切(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和普遍原则。从广义互文性的立场

7、看,不存在独立意义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罗兰。巴尔特) 狭义的互文性指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杰拉尔德?普林斯叙事学词典) 狭义的互文性并不把所有文本都看作是互文本。他们把被阅读或被研究的那个具体文本叫“文本” ,或“主文本”、“中心文本”、“当前文本”,只把主文本所征引、召唤、暗示、仿效、改造、重写的其它文本叫

8、互文本。 可见,狭义的互文性在注重文本间的影响关系的同时,并不否定文本的独立性。 三、互文性的表现形式 1、引用语。即直接引用其他文本话语; 2、典故和原型。在文本中出自圣经、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宗教故事以及经典作品之中的典故和原型; 3、拼贴。即把前文本加以改造、扭曲、拼合融入新的文本之中; 4、模拟。模仿范文写作,照猫画虎; 5、改写、改编; 6、戏仿。这在当代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加拿大学者琳达?哈琴把它视为互文性的当代“标志”; 7、抄袭或剽窃。此种互文性不应提倡; 8、颠覆与反叛。如现代派的反小说、反戏剧。体现了摆脱影响的焦虑的努力; 9、“无

9、法追溯来源的代码”。这是巴尔特的观点,它指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而非 某一具体文本的借用。 四、文本的互文与文化的互文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间的影响,也必然会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影响。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从统一面来讲,互文性理论注重研究当代文化蕴涵的前代文化的影子,反映出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延续性;而对立面则反映出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为文化的背离与叛逆,也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互文性理论主要是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性问题。尤其是第三世界文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强势文化审美趣味的同时,又葆有自我独立性,是构

10、成文化互文或者说文化交流的核心问题。 五、互文性理论的意义 (一)互文性视野下的文本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自我,而是置身于整个文本系统的坐标体系:从横向上看,互文性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文本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互文性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 应当说,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在文本的互涉性中,读者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文本之间的传续与变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历史的转变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二)互文性强调了文本的开

11、放性。互文性揭示了一切文学文本其实都有其它文本混织在其间,因而也都是朝向其它文本开放的,其意义也只有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关联中才能引出。 互文性由此也突出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互文性理论把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他人话语等诸多外部因素当作文本重新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把文本看作是一个包含多种声音的意指过程,扩展了批评视野,使文学研究成为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化文本研究。 (四)互文性理论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界限,消解了传统的作者权威,使读者成为主动的解释者。读者追寻文本踪迹,在文本的世界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互涉性,把可读的文本变成了可写的文本,由批评而进入了对作品的再创作。 (五)互文性与解构主义。互

12、文性否定文本的独立性、有机统一性,通过寻找互文踪迹把作品拆解为一个个片断,正体现了解构主义的手法。过多地强调互文性,必然导致文本的迷失、消解。 美国学者把互文性视为解构主义的利器之一。 互文性和解构主义都带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印记。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词牌名,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此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年华谁与度? 锦瑟年华:出

13、自李商隐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飞云冉冉蘅皋暮 此句中化用了江淹休上人怨别“日 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句和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句 。 彩笔新题断肠句 彩笔:五彩的生花妙笔。南史。江淹传说,齐梁时文人江淹曾得到一支五色笔,写出许多精彩诗文,后在梦中被郭璞将彩笔取去,遂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梅子黄时雨:此句出自寇准诗“梅子黄时雨 如雾”。 陌生化 一、何谓陌生化 陌生化是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 核心概念。所谓“陌生化”(也叫奇特化、 反常化),就是要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 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摆脱惯常化感知的 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 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自动化、机械化即是感知的钝化、麻木化,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毫无新鲜感。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