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染色.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15380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染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细菌的染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细菌的染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细菌的染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细菌的染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染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染色.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2.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3.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二、基本原理1. 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

2、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2.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

3、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的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

4、胞上,使不易脱落,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三、器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1220h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

5、等。四、操作步骤1. 涂片 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2. 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3. 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4. 染色(1)简单染色法: 染色 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

6、结晶紫染色约1min。 水洗 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干燥 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 涂片干燥后镜检。(2)革兰氏染色法: 初染 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媒染 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脱色 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复染 用番红液染12min,水洗。 镜检 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

7、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3) 混合涂片法:按上述方法,在同一玻片上,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染色、镜检进行比较。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实验二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芽孢和荚膜染色法2. 初步了解芽孢和荚膜的形态。二、基本原理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

8、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 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9、,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三、器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腊样芽孢杆菌(B. cereus),球形芽孢杆菌(B. sphaericus),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或胶质芽孢杆菌(B. mucilaginosus)约2d无氮培养基琼脂斜面培养物;孔雀绿染液,番红水溶液,苯酚品红溶液,黑色素溶液。荚膜染色液:绘图墨水,1甲基紫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6葡萄糖

10、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纯甲醇等。四、操作步骤(一)荚膜染色技术方法一:(1)将培养24h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2)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45min。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染10min。(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退色为止。(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min,水洗。(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方法二:(1)取两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加入0.2mL无菌水,再往一管中加

11、入23接种环的腊样芽孢杆菌的菌苔,另一管中加入23接种环的生孢梭菌的菌苔,两管中各自充分混合成浓厚的菌悬液。(2)在菌悬液中分别加入0.2mL苯酚品红溶液,充分混合后,于沸水浴中加热35min。(3)用接种环分别取上述混合液23环于两载玻片上,涂薄,风干后,将载玻片稍倾斜于烧杯上,用95乙醇冲洗至无红色液流出。(4)再用自来水冲洗,滤纸吸干。(5)取12接种环黑色素溶液于涂片处,立即展开涂薄,自然风干后,油镜观察,在淡紫色背景的衬托下,菌体为白色,菌体内的芽孢为红色。(二)荚膜染色技术1. 湿墨水法(1)制备菌和墨水混合液 加一滴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挑取少量菌体与其混合均匀。(2)加盖玻片

12、 将一洁净的盖玻片盖在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轻轻按压以吸去多余的混合液。(3)镜检 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若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效果更好。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菌体周围呈现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2. 干墨水法(1)在载玻片一端滴一滴6葡萄糖水溶液,取少许培养了72h的圆褐固氮菌在水滴中制成菌悬液,充分混匀。(2)取一滴新配好的黑色素溶液(也可用绘图墨水)与菌悬液混合,另取一块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一端平整的边缘与菌悬液以30角接触后,顺势将菌悬液推向前方,使其成匀薄的一层,风干。(3)用纯甲醇固定1min。(4)加番红液数滴于涂片上,冲去残余的甲醇,并染30s,以细水流适当冲洗,吸

13、干后油镜检查,背景黑色,荚膜无色,细胞红色。3. Anthony法(1)涂片 按常规取菌涂片。(2)固定 空气中自然干燥。不可加热干燥固定。(3)染色 用1结晶紫水溶液染色2min。(4)脱色 以20硫酸铜水溶液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5)镜检 干后用油镜观察菌体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呈淡紫色。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 学习并初步掌握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2.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二、基本原理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项这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010.

14、02m,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实验介绍硝酸银染色法和改良的Leifson氏染色法,前一种方法更容易掌握,但染色剂配制后保存期较短。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运动性,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可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时,要适当减弱光强度以增强反差,若光线太强,细菌和周围的液体难

15、以区分。三、器材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gsi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金黄色葡萄球菌;硝酸银鞭毛染色液,Leifson氏染色液,0.01美蓝水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凹载玻片,无菌水,凡士林,显微镜等。四、操作步骤(一)鞭毛染色技术1. 硝酸银染色法(1)菌种的准备 要求用活跃生长期菌种作鞭毛染色和运动性的观察。对于冰箱保存的菌种,通常要连续移种12次,然后可选用下列方法接种培养作染色用菌种:a.取新配制的营养琼脂斜面(表面较湿润、基部有冷凝水)接种,2832培养1830h,让菌种扩散生长,取菌落边缘的菌苔(不要取菌落中央的菌苔)作染色观察的菌种材料。良好的培养物,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基本条件,不宜用已形成芽孢或衰亡期培养物作鞭毛染色的菌种材料,因为老龄细菌鞭毛容易脱落。(2)载玻片的准备 将载玻片在含适量洗衣粉的水中煮约20min,取出用清水充分洗净,沥干后置95乙醇中,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玻片要求光滑、洁净,尤其忌用带油迹的玻片(将水滴在玻片上,无油迹玻片水能均匀散开)(3)菌液的制备 取斜面或平板菌种培养物数环于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