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新儒学.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15316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学——新儒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学——新儒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学——新儒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学——新儒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学——新儒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学——新儒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学新儒学儒学的演化儒学在汉代“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史称“汉学”,这种学风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儒学自东汉末年起逐渐衰微,佛、道盛行,直至唐代后期,韩愈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倡“儒学道统说”。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史称:“自晋迄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

2、”。“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宋祁的这段话,代表着北宋中期“宋学”形成时期学者的认识。韩愈将孟子提高到与论语相近的地位,并推崇大学,其弟子李翱又推崇中庸,都对“宋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唐代后期的啖助对春秋、李景俭对孟子所持的批评态度,也对“宋学”产生了影响。宋学先驱与宋祁一起撰写新唐书的欧阳修,就是“宋学”先驱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在居士集序中称:韩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

3、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通常被称为“理学先驱”,其实不只是理学的先驱,而且是整个“宋学”的先驱。其他如晁迥、范仲淹、李觏等人,也都可以列入“宋学”先驱人物之列。他们或以废弃“汉学”专事章句训诂,而“疑经”、撰著“新义”;或发扬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救时行道”;或在吸纳佛、道等诸家学说、思想,以丰富宋学内涵方面,都对“宋学”的新学、蜀学、理学等各个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学的特征苏轼不仅把欧阳修作为宋学的创导者,而且把他列入韩愈创设的儒家道统中,上承韩愈、孟轲以继孔子的儒学正统。还谈及“通经学

4、古”与“救时行道”,作为宋学的主要特征。 四库全书总目卷1经部总叙。 新唐书卷176韩愈传赞。通经学古不是原先的章句训诂,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疑经”是宋学建立时期一个重要特点,欧阳修景祐四年(1037)的易或问,“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回答是“何止乎系辞”。他所著的毛诗本义,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年岁略长于欧阳修,主要活动时期也都在北宋中期的仁宗时期。胡瑗的周易口义“其说易以义理为宗”,孙复“讲说多异先儒”,石介也同样是不取旧说的。救时行道为宋学另一个

5、主要特征,也是宋学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不仅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被宋元学案列为首位的胡瑗,也尤其重视“救时行道”。康定元年(1040)八月,胡瑗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辟为以丹州(今陕西宜川)军事判官而任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史称“君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而且“访边备利害,得以资其帅府。府多武人,初谓君徒能知古书耳,既观君之所为不以异己,翕然称之”。其“后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石介在“庆历新政”时期,更是积极参与,“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与“

6、新政”主持者之一富弼关系密切,以致反对新政的夏竦,指使人伪造石介给富弼的书信,借以攻击“新政”,“新政”失败后,石介被指责为“新政”的党羽而被迫自求外任。吸收佛、道学说为宋学的又一个特征,即所谓援佛入儒、援道入儒,以及援法入儒、援诸子百家入儒,吸收各家学说以丰富儒家学说。正如清代戴震所说:“宋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宋代在这方面进行得最早的人物之一,是北宋前中期的晁迥,史称“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他是一个熔儒、释、道三家学说于一炉的儒学家,为形成中的宋学学术取向的先导。 居士集卷18。 直斋书录解题卷1。 宋史卷43

7、2孙复传。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10 之2。 宋史卷432石介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附答彭进士允初书。 宋史卷305晁迥传。宋学在发展中形成不少派别,其中在当时或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新学、蜀学、理学等。学术界通常把宋学(或称之为新儒学)与理学等同。1984 年,邓广铭在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上提出:“把萌兴于唐代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以后的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并首先指出:“应当把宋学与理学加以区别”,理学只是宋学中的一个学术流派。这是符合宋代学术发展史的实际情况的。新学新学,也称荆公新学。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后,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的三年间,

8、著淮南杂说,史称“自先王泽竭,士习卑陋,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著杂说数万言,其言与孟轲相上下”。这是王安石创立“新学”的开始,嘉祐八年冬至治平四年秋(10631067)间,王安石居丧于江宁(今南京),聚徒讲学。后推行新政时,与吕惠卿、王雱等训释诗、书、周礼,“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熙宁八年(1075)三经新义完成并颁于学官,标志着王安石学派的完成,当时称为新学,从此新学大行,不久即为宋学中的最大学派。王安石后封荆国公,史称王荆公,因此也称荆公新学。蜀学蜀学,为苏洵所创,其子苏轼、苏辙继成。苏氏父子为蜀眉山人,史称“蜀学”。嘉祐元年(1056),“闭户读书”、“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9、”的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到京师开封应举,次年,苏轼、苏辙中进士。苏氏父子创立的蜀学才开始逐渐形成,苏洵著六经论等,阐述论点,“晚而好易”,“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三年(1066)苏洵死,“疾革,命公(轼)述其志,泣受命”。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次年初至黄州,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此后数年间,苏辙亦以其所作的部分易解寄给苏轼,苏轼“卒以成书,然后十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易传可说是苏氏父子三人合作的结晶,也标志着“蜀学”学派的基本完成,其时当在元丰六七年间。苏轼在黄州期间苏辙还将所著论语略解寄给苏轼,苏轼“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以后又有书传。苏辙也有早年所作的孟子解及晚年的诗集传

10、、春秋集解、老子解等。苏轼在居士集序中攻击“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实”,而“蜀学”的特征,正是兼容释、老。 略谈宋学,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史哲1995 年第1 期。 郡斋读书志卷4 下王介甫临川集。 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4苏洵墓志铭。 栾城集卷22苏轼墓志铭。理学(洛学、关学)理学,宋代称为道学,北宋中期主要分为两个学派,洛学与关学。洛学,由河南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学术界通常以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为北宋理学五子,而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二程则师承周敦颐。关于二程师承周敦颐之说,创自南宋初年朱震,经朱熹多方论证并

11、将周敦颐推为理学开山,遂为理学家所接受。但是,在二程自己并不认为其学源自周敦颐,而是“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盖自孟子之后,一人(程颢)而已”。程颐所述其兄程颢对于理学的开创之功,并无任何直接的师承,邓广铭先生曾著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论证“二程决非周敦颐的学业传人”,“周敦颐在其时(按指北宋)的儒家学派当中,是根本不曾占有什么地位的”。程颢,明道元年(1032)生,弟程颐,次年生。程颢,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时年26 岁。十一年前的庆历六年(1046),其父程珦署理南安军(今江西大余)通判,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珦“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程颢时年15 岁,程

12、颐时年14 岁,二人还是少年,而同年冬,周敦颐即因调任郴县(今湖南郴州)令而离开南安军,二程兄弟受业于周敦颐最多也只有半年多。所以,周敦颐至多也只能算是启蒙老师,只是“少年尝从学”,决不是“道德性命”高深学问的传授。程颢此后在“未知其要”,也就是在还不知求“道”门径的情况下,自己“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程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而创立的理学,其开始的时间大约在程颢中举前的至和(10541056)、嘉祐元年(1056)间。元丰二年(1079)程颢因反对新法被罢职,“既不用于朝廷,.居洛几十年,.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直至元丰八年被召用,未赴而卒,史称明道先生。其弟

13、程颐,史称伊川先生,同在洛阳讲学。二程学派的形成,应是这一时期,史称“洛学”。程颢死后,程颐继续著书、讲学,门人渐多,大观元年(1107)死,已是北宋晚期。洛学作为北宋中期形成的理学(道学)的主要派别,但在北宋学术界始终是一个较小的学派,关学的影响更小,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学”,理学兴起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学派,已是南宋孝宗初年。关学为张载所创。他于康定元年(1040)上书给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劝他读中庸,张载时年21 岁,他也经过“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的过程的时期,大致也在至和年间,他也是嘉祐二年中举进入仕途,熙宁三年(1070),因弟张戬被贬而不

14、安,遂辞职回家乡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研读“六经”,讲学授徒,世称横渠先生,成为关中士人的宗师,张载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史称“关学”。熙宁九年被荐出任知太常礼院,因病辞归,中途病死。张载死后,门生大多转依洛学,致使北宋中期形成的四个主要学派(新学、蜀学、洛学、关学)之一的关学,逐渐衰落,到南宋初已不复存在,张载后来被朱熹作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创立理学学说开始 二程遗书卷42明道行状。 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宋史卷427周敦颐传。 二程遗书卷42明道行状。 朱熹:伊洛渊

15、源录卷2。 宋史卷427张载传。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不仅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派,而且在当时甚至算不上知名学者,就连极端推崇周敦颐的朱熹也说:“濂溪在当时,.无有知其学者。”周敦颐所著太极图、易通等,深为朱熹所推崇。周敦颐于景祐三年(1036)荫补入仕。时年20 岁。嘉祐六年(1056),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筑室庐山莲华峰下濂溪旁,号濂溪书屋,世称濂溪先生。历任州、县官,熙宁六年(1073)去世。被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末的邵雍,字尧夫。早年受学于李之才,后长期居住在洛阳,隐居不仕,依靠富弼、司马光等接济为生,熙宁十年(1077)死,后谥康节。著皇极经世等书,创象数学体系,但二程对邵雍并不重视,认为“邵尧夫犹空中楼阁”。但其学说,仍被认为是理学的组成部分,被朱熹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而在南宋理学家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其从祀孔子的时间,不仅晚于周、张、二程、朱熹20 多年,甚至还晚于南宋的张栻、吕祖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