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151886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感悟孔子的智慧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之上和社会生活当中,也表现在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和探求之中。孔子对于天与道也有很深刻的感悟。我们是否对于真理以及真善美有一种渴望?孔子的这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应该是相同的。在孔子来说,对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对于天与道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孔子对于天与道的理解和感悟中得到一些启示,因为孔子早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这有助于我们对于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在于我们的文化思想中,天于道就是代表了西方所说的真理。每一个人都会有探索真理的激情和愿望。孔子也是一样的。从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会对于“天”发生兴趣,同时

2、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天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又人生到底是什么?也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的。在庄子和屈原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追问。孔子就从天与道去寻找答案。我们从孔子的体会和感悟中去得到我们自己的答案。当然,天空、天气也是天的体现,现代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于太空也有所了解了。而那一个似乎具有意识的天,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天,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的祖先就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易经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世间四季的往返更迭,寒暑的变换,太阳每天的起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浩瀚无垠的星空,在我们的心中会激起阵阵的涟漪,也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相连着。

3、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清泉怪石,行云流水,鸟语兽走等等,这些天地自然的景象也是每时每刻都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也有一种对于宇宙自然的深刻的感情埋在我们的心中。在中国文化之中,这就是天与道所表现出来的。孔子和我们一样,对自然和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爱的感情。孔子认为天地自然中包含了道。对于天与道的探求,对于生命真谛的探求,也就是对于宇宙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的探求。天与道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指真理。而天和道其实是真理的不同的说法而已,我在这里把两者分开来,是从论语中天和道的不同的内涵来讲的。天有其独立超越的意义。而道则包括了天道和人道。天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的规律,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们现在在学校所学的生物、化

4、学、物理等自然的科学。人道则是体现在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当中,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规律。天道和人道,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的观念,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我们肯定也思考过天到底是什么,世界究竟是什么,也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这些就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问题。不仅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也同样思考着这些问题。而现实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个天地之中,以及我们的这个人类社会之中。所以了解一些天道人道的思想对于我们很重要。授课:XXX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看出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天,而西方人喜欢提到上帝。“天啊”是中国人的口头语,“My God”是西方人的口头语。这些

5、区别,不仅是不同的文化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也同时是我们的文化的思想心理所形成的。中国人讲天理,讲天意,而西方人却喜欢讲上帝,讲逻辑,就是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的表现。我们中国人的家里的堂屋正中上头,过去都要设立一个“天地君亲师位”,现在早没有君主了,所以大家改为“天地国亲师位”,意思还是一样的。不知同学们的家里有没有,或者看到过。也是因为现在城市化了,很多的人也就不太讲究了,而中国的农村里还是相当讲究的。同样,在很好的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依然是很讲究的。因此,天以及从天所引申发展而来的道,在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影响是很大。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天道。学习中国文化,也要来理解天道的

6、意义和价值。这就象西方人必须了解上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者是究竟指什么一样。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今天主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讨论孔子的天道与人道思想。同时也从其他的一些记载来讨论孔子对于天与道的感悟。在孔子以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对于天道和人道作了深入的探讨,也就具备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比如我们的经典易经 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著作。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在以前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天有刚健和运动不息动的本质。人类从这种刚健的宇宙天地的运转中得到启示,也同样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在论语中,孔

7、子对于天和道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透过孔子的对于天和道的论述,来认识天和道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孔子的一生,就是实践道的一生。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推广他心中的道,也即是为了实现他的仁道。当然这个道也不是他独创的,他是从古代的圣贤那里继承而来的。就是尧舜大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他认为这个道是和天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先来讨论孔子对于天与道的追寻。孔子对于他要实现的这个道是很自信的,对自己也是很自信的。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学而)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这里有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弟子离开了曹国,到了宋国,在大树下

8、和弟子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拔了这棵大树。孔子就离开了,他的弟子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曹国,他于是说出了上面的一段话。孔子认为他的道德是天赋予自己的,这个桓魋能把我怎样呢!孔子对于自己的道和学说很自信。又有一个故事,也表明了孔子同样的自信。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地。鲁国的一个大臣叫做阳货的人曾经侵害过匡人。而孔子的形状和阳货有些类似,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就把孔子他们一行人围困以来,要抓住孔子来报仇。围困了五日,形势很紧张,说不好就有生命的危险了。孔子的弟子们很害怕。这时孔子说了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

9、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述而)认为文王所开创的礼乐文明在他这里。如果是老天要毁灭这些文明的话,自己就不会得到这些文明了,如果老天不想毁灭这些文明的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在这里,孔子充分的体现了自己对于天与道的自信和对自己的自信,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也是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授课:XXX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子贡说:“莫我知也夫!”意思是说,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啊!子贡不明白,分明老师您有这么多的学生,比如子路啊、颜回啊,子贡自己啊,等等,都可以说是了解老师的。所以感到疑惑,就问曰:“何为其莫知子也?”(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老师您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

10、问)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通过不懈的学习而达到最高的道德,知道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在这里,孔子认为:他的思想和上天是相通和一致的,只有上天才能真正了解他,才能明白他的事业和学说。孔子在春秋时期推行仁政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也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一个叫做微生亩的人跟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意思是说,孔子你这样忙碌不停的到处游说,难道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口才吗?所以因此微生亩根本就不了解孔子的抱负,不了解孔子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感慨只有天能够理解他。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在一个叫做石门的地方过夜,那里的一个守城门的人就

11、问他,是从那里来的,子路就回答,自己是孔子的学生。守门的人就说:“是那个明明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哪个人吧。”原话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指知道不行却还要去做的意思。孔子就是在春秋这个礼乐崩坏的时候去推行仁政思想的,他知道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不会采取他的主张的,所以这个守门的人也虽然赞成孔子的仁道思想,但是并不赞成他去推广仁道思想和仁政,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也算是了解孔子的了。当然孔子的很多的学生也是对于孔子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真正理解孔子明白孔子的心中的愿望的只有颜渊。而在孔子的心中,认为他这样做的是根据上天的意思。他是为了完成天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必须

12、这样去做。就象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也把大任降到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要对于天负责,对自己伟大抱负负责。不管别人是否理解他。在人们并不理解他时候,在他心目中还有天和他是站在一起的。当然,除了颜回之外,还有一个人理解孔子,是在仪地守边界的一个小官。论语上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这也是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到了那里,那个守官就说:“只要君子到了我这个地方来的,我是从来没有不得去拜见的。”这个小官也是一个尊贤好学之人啊。孔子的弟子就带他见到了孔子。跟

13、孔子谈话了以后,从孔子那里出来,就和旁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这些小子为什么要为失去官位而忧虑呢。天下已经很久没有实行大道了,而上天将要以你们的老师作为人类的导师啊。”仪封人的这一句就概括了以后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化。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以后的的历史中,孔子就是成为了人民的精神的导师。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意思是说,本来就是上天让孔子成为圣人的啊。孔子的事业和道德文章,隐隐然是和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在当时说的话,到后来都是应验了。授课:XXX很明显,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如果犯罪就是违反了天的意志。一个叫做王孙贾的卫国的大臣问孔子说:“与

14、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王孙贾的话我们不解释了。来看孔子的话。孔子认为获罪于天,怎么祈祷也没有用的。有些人认为自己犯了罪,别人不知道,警察也抓不住,以为是没有什么事了。其实是错误的。他犯了罪,并不是仅仅违反了法律,而是违反了天的法则。这人的罪是上天给的,并不是人们所强加的。所以这个罪无论到那里都逃不了。孔子认为只要是违反了天理,祈祷都是没有用的。我们民间俗话也经常讲犯罪是违反了天条,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定的道理和来源。 在孔子心目中的天,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甚至认为天还在监督着他的行为。论语上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

15、厌之!天厌之!”(雍也)孔子去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漂亮的老婆,名声很不好的。子路对老师去见这个坏女人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要是不对的话,天来厌弃我吧,天来厌弃我吧!”孔子觉得他的作为是没有违反天理。同样孔子也把天当作是自己倾诉甚至是抱怨的对象。有一次孔子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他的弟子以为老师要告别人世了,为了来安慰老师,子路表现出来他感性和可爱的一面,要门人弟子装做是孔子的家臣,准备来组织孔子的丧事。而孔子的病慢慢好起来了,也清醒了,就对子路说:“很长时间了啊,由是在行诈啊。没有家臣而装做有家臣。我要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指让家臣来治理丧事),不如宁愿死在

16、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而且就算我不能得到大葬,我会死在道路上吗?”(子罕)孔子是真诚的,不愿意来欺骗别人,更不愿意来欺骗天。说明天在他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晚年,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渊死了,孔子感到十分的悲痛,哭的很伤心,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路)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难道是老天要丧失我吗?孔子认为在这种时候只有上天才能了解他的悲痛了。所以向天来倾诉,本来是想要把颜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可惜死的太早了。论语里面也有很多的地方孔子表达了对于颜渊早逝的可惜。孔子所说的天,不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而是具有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相近的意义。有人许也会说:“天的不就是空气和太空吗?我们的神州七号已经到太空去了,宇航员还话进行了太空出窗,天上也没有什么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可以通过科学来了解的天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天”不仅指天空,而是具有深刻意义和内涵的。我们常常说的“天理”、“天意”、“天命”、“天道”等,就是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前面提到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