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14757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第二章 微专题三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专题三染色体与遗传的解题方法学习目标1.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并能正确识别它们的图像。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曲线。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的原因。4.遗传定律与伴性遗传。一、理性思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识别例1(2019杭州七校联考)如图为细胞分裂模式图。其中能正确表示同种生物减数分裂过程顺序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此可判断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是。方法总结依据细胞形状和染色体

2、形态判断细胞所处时期或细胞名称(以二倍体生物为例)变式1(2019温州中学期中)如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B.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单体数目依次为0、8、4C.乙是次级卵母细胞,丙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丁可能为卵细胞D.甲、乙、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2、1答案B解析卵原细胞先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再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因此题图所示细胞的顺序依次为甲乙丙丁,A错误;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单体数目依次为0、8、4,B正确;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乙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为次级卵母

3、细胞或极体,丁可能为卵细胞或极体,C错误;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二、模型与建模: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数量关系例2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甲10202010乙1020200丙20402010丁2040400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解析由“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可知,该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应为20条(10对)。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同源染色体

4、已经分离,此时的细胞中应含有10条染色体,包括20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尚未分裂,此时细胞中应含有20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方法总结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等数量变化(以二倍体动物为例)比较项目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DNA数目变化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减数分裂间期2n2n4n04nn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2n4n4nn末期2nn4n2n4n2nn0第二次分裂前、中期n2n2n0后期2n2n00末期2nn2nn002.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坐标直方图与坐标曲线图的对应关系3.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与受精过程中核DNA和染

5、色体数变化曲线变式2(2019浙江宁海一中期中)如图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B.着丝粒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答案D解析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A错误;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CD、IJ、NO过程中,B错误;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C错误;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

6、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D正确。三、科学探究: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例3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下图:P裂翅非裂翅F1 裂翅 非裂翅(102、92)(98、109)(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答案(1)杂合子(2)遗传图解:PXAXa裂翅Xa

7、Y非裂翅F1 XAXa XAY XaXa XaY裂翅裂翅 非裂翅 非裂翅 1 1 11(3)非裂翅裂翅解析(1)F1出现了非裂翅,说明亲本的裂翅是杂合子。(2)见答案中遗传图解。(3)用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需要常染色体遗传的杂交结果与伴X染色体遗传的杂交结果不一致才能判断。可选用杂交组合为:裂翅()非裂翅(),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裂翅有雌性个体也有雄性个体,若是伴X染色体遗传,裂翅只有雌性个体;也可选用组合:裂翅()裂翅(),若是常染色体遗传,后代非裂翅有雌性个体也有雄性个体,若是伴X染色体遗传,子代非裂翅只有雄性个体。方法总结1.利用杂交实验判断基因

8、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1)正交、反交结果相同(2)正交、反交结果不同(3)隐性()显性(),后代雄性子代中有显性性状(4)隐性()显性(),雄性子代均为隐性性状2.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变式3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果蝇表现型比例及雄果蝇表现型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上,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2)若让子一代中灰身雄果蝇与黑身雌果蝇杂交,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_。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果蝇中,纯合子与

9、杂合子的比例为_。(3)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分叉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_。答案(1)X染色体直毛在子代雌、雄果蝇中均有出现,而分叉毛这一性状只在子代雄果蝇中出现(2)15(3)能。取直毛雌、雄果蝇与分叉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即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分叉毛雌果蝇直毛雄果蝇),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一致,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不一致,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解析(1)由题图可知,灰身、黑身这对相对性状在子代的雌、雄个体中均存在,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子代

10、中灰身黑身31,所以灰身为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组成为BbBb。又因为直毛在子代雌、雄果蝇中均有出现,而分叉毛这一性状只在子代雄果蝇中出现,由此可以推断控制直毛与分叉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时依据后代中雌果蝇无分叉毛,说明分叉毛是隐性性状且父本基因型是XFY,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可推出母本基因型是XFXf,由此可推出亲本基因型是BbXFXfBbXFY。(2)只考虑灰身、黑身的遗传时,亲本BbBb1BB、2Bb、1bb,其中灰身有BB、Bb,与黑身(bb)杂交形成的后代中黑身(bb)所占比例是。由于子一代中直毛雌蝇的基因型有XFXF、XFXf,因此灰身直毛的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

11、例为,杂合子占,二者比例为15。(3)只要取直毛雌、雄果蝇与分叉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分析后代性状是否一致即可确定该基因的位置。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一致,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反交后代性状不一致,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四、理性思维: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例4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长基因为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表现型红眼长翅红眼残翅白眼长翅白眼残翅雌性3100雄性3131A.BbXAXaBbXAYB.BbAaBbAAC.BbAaBbAaD.BbXAXABbXAY答案A解析从题表中看出

12、,在雌性中全为红眼,雄性中既有红眼也有白眼,眼色遗传,伴X染色体遗传,亲本为XAXa和XAY;长翅与残翅无论在雄性还是在雌性中,比例都是31,说明为常染色体遗传,长翅为显性,亲本为Bb和Bb。将两种性状组合在一起,亲本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方法总结1.伴性遗传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1)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像XbY的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13、也能表现。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2.伴性遗传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3.图示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下面的示意图中,1、2为一对性染色体,3、4为一对常染色体,则基因A、a、B、b遵循伴性遗传规律,基因A与a、B与b、C与c遵循分离定律,基因A(a)与C

14、(c)、B(b)与C(c)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A(a)与B(b)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细胞学基础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存在交叉互换,但若不出现交叉互换,则基因Ab与aB整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变式4荷斯坦奶牛的白细胞黏附缺陷症与正常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软骨发育不全症与正常性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下图为荷斯坦奶牛某家系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10未携带软骨发育不全基因。请回答:(1)根据图中判断:白细胞黏附缺陷症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属于_遗传病;软骨发育不全症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属于_遗传病。(2)图中16的基因型是_,若10与11再生一头小牛,理论上表现正常的概率是_。(3)若3携带软骨发育不全基因,让8与16交配,生下一头两病都不患的公牛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