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144371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太原晋祠介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太原晋祠介绍篇一:晋祠简介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

2、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

3、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则退处次要位置。 建筑编辑 晋祠胜境 晋祠飞龙阁 宋代铁人 晋祠朝阳洞 大门 景清门 唐叔虞祠 关帝庙 关帝庙属于昊天祠中的一部分,是昊天祠的前院。 文昌宫 唐碑 唐碑位于唐叔虞祠东边,昊天神祠(关帝庙)西边,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有唐太宗的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一百零三个字。碑上建有小亭,名为“贞观宝翰”亭。 金人台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四角各有一个铸铁铁人。金人台的中间是一个建于明代的高约三米的小阁。 宋代铁人 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其中西南角

4、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铸。莲池 朝阳洞 三台阁 昊天祠 昊天祠在东岳庙的西边,也称关帝庙。正殿中供奉关羽,四壁有壁画。 东岳庙 东岳庙在文昌宫的西边,为一座道教寺庙。殿内有“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有清代壁画。 善利泉 善利泉是晋水源头之一,但流量很小,现在已经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明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白鹤亭 真趣亭 待风轩 读书台 吕祖阁 智伯渠 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

5、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宋塑侍女像 宋塑侍女像 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 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

6、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时建造的。1955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献殿 晋祠献殿额匾 对越坊 钟楼、鼓楼 水镜台 会仙桥 胜瀛楼 王琼祠 王琼祠是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王琼而设。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琼生前曾居住于此祠东边的晋

7、溪园。 公输子祠 公输子祠是为纪念传说中的中国木匠的祖先鲁班而设。鲁班,原名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因此民间俗称鲁班。公输子祠中供奉有鲁班雕像。 难老泉 难老泉亭 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篇二:晋祠简介 晋祠简介: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

8、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21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

9、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交通提示 太原市区西南25

10、公里处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308,856,804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篇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介绍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介绍 09室内2解 爽 0920920312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西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北魏,后经历朝历代重建扩建形成今日规模。在晋祠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

11、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 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 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 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 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 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 法”的熟练使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 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 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

12、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 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 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 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 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 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 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 正中的神龛内。真如很多宗 教雕塑一样,由于仪轨、身 份的限制,做得比较拘谨、 刻板,精彩之作全在于这群 侍女之中。严格说来,42尊像中有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总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

13、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 左庑东侧第五人就刻划了一个机智灵便,善解人意,见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丫环。可能有人会认为我这个分析有点勉强,因为她们不会说话,又怎么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么,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请看她的整个身姿微向前倾,似在较快地迈步,和周围几个人相比,她行进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说她是很“灵便”的,也就是说她是很灵活利索的。她脸的朝向和行进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会立即回头应对,有点“蓦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说她是机敏的、反应迅速的。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所以我说她是个尖巧而会讨好的

14、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颇为得意,所以我说她“善待人意”。这些看法,我以为并不是我的独特想象,而是这件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左庑东侧,最后一名侍女则完全和她相反,活现了一个天真妖憨,好像初来乍到,还有点不知所措的少女。圆圆的脸,充满了稚气,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觉,动作姿态十分纯朴。而右庑的第一个雕像却可能是个“领班”。一副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调,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她的年龄也显然大于一般丫头们,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但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得是个很有判断力,办事

15、果敢的妇女。我们要特别注意,左庑北墙一行最中间的一位。她身材纤弱而风姿绰约,可是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着满腹心事,幽恨怨怅,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极强,不肯随和,不会讨好,连人家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这种种的心态是通过正侧两面都呈微微的“S”状的大线体现的。而总的造型极为内敛。自上而下都为直线衣纹,与大动态线相一致,也强调了优美柔和中的倔强之气。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样,完全是在内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显出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韵味。我还想再举一个杰出的例子。是右庑第二位的一个头顶高冠的中年侍女。显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视,她似乎没有了和别人争强斗胜的条件。 但她却在这一大家里历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