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13957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2.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3.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

2、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拉大了。这是由于苏联( )A.对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 B.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滞后C.企业缺乏竞争,产品质量差D.重工业比重大,工业畸形4.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苏联根据这一判断采取的措施( )A.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转型 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

3、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6.“他们从苏俄国情出发,认识到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要做到这点,就需发展唯一能使农民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环节商业。”这一论述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实行配给制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C苏俄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苏俄全部

4、放弃了对国家贸易的控制7.“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8.1929年,在苏联工业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 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达到了6800人。苏联这一时期大量引进外国技术人才的的目的是( )A 发展经济,缓解本国经济危机 B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C引进先进技术,

5、推广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9.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 充分调动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 B. 完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C. 借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0.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策略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11.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

6、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12.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

7、主义经济成分13.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 560万吨增加到13 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 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1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

8、.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15.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经济体制16.当苏联政府将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映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17.“(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A.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实行农业集体化C.保持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调动农民积极性18.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这段话意在表明赫鲁晓夫( )A.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B.本身就是专制独裁者C.是斯大林事业的继承者D.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旧体制19.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

10、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20.1928年,苏联政府从农村收购了1080万吨粮食,1929年收购了1600万吨.1930年粮食收购量猛增到2220万吨。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比1930年下降16.8%,然而粮食收购量还是达到创纪录的2280万吨。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农业全盘集体化推动农业发展C.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D.苏维埃政权对农村的管控削弱21.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1、( )“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A.B.C.D.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12、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否定了斯大林模式C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D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可取之处23.苏联2019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基于赫鲁晓夫时期( )A.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B.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C.冲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24.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

13、“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25.“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C.推动农业发展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

14、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2)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

15、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