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13872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三国,看企业战略规划14865? 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固然有当时政治、经济的历史原因,但却不全都是天意,绝大部分是“人谋”的力量,更多的是被“人谋”的结果。是各路豪杰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了解、分析、掌控与利用,形成深思熟虑的谋略,坚定不移执行的结果。? 在所有的谋士之中,诸葛亮当然最讨人喜欢。三国演义几乎神话了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得奇门遁甲之术的神人。他通过饭铺酒客、山野樵夫的小广告,钓得刘备来“三顾茅庐”,求他出山。从此刘、关、张哥仨“如鱼得水”,摆脱了屡败屡战、寄人篱下的局面。从诸葛亮自我推销之术,我们就知道他确属“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谋略高

2、才。? 在诸葛亮的所有谋略中,“隆中对”是其所有谋略的战略指导方针,是帮助刘皇叔谋求“统一”的纲领性文件。“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实施,决定了蜀汉的兴衰,还几乎决定了三国的历史。“隆中对”战略的核心是“先占荆州、后取西川。然后以荆、益二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伺机分兵两路,一统天下,光复汉室。”? 诸葛亮出山之时,袁术、袁绍、吕布等已经被曹操摆平,占据了相当于现在从东北到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而富裕的江东(就是现在富得流油的华东、华南之地)已在孙氏家族的掌控之下。这两个恶霸军阀他们都惹不起。而那个时候,西南、西北地区还属蛮夷不毛之地,属于那个国家都还没有搞清楚,也没有那个军阀想到这些穷山恶水来发财。

3、诸葛亮不用浪费他那个聪明的大脑,双眼自然就瞄上了“钱多、人傻”的荆州、益州。荆州处军事要冲,益州是富饶天府,在三国前期的群雄逐鹿战乱中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经济比较发达。而且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力量薄弱,地盘难守。又还是自家亲戚,好说话。? 战略定下来,即刻付诸实施。一系列“坑、蒙、拐、骗、借”的计策使将出来,把曹操、孙权、刘表等人弄得七荤八素,荆州大部轻易得手,有了立锥之地。后又通过“帮忙”拿到了西川、益州。硬是把“两国”划成了“三国”。?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在得诸葛亮前后的根本区别。之前是瞎打瞎撞、东游西窜,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之后是战略引导、目标明确,方向笃定、势如破竹。其实刘备也有自己的

4、愿景目标:光复汉室。只是徒有远大理想,没有战略规划,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路在何方?? 三国历史的事实还证明:没有战略规划,就算你思想很远,你也走不了多远!比如那些早早就称帝称霸的袁术、袁绍、吕布之流。没有战略规划,只图暂且偷安,你也不可能在乱世之中长久的悠哉游哉。比如刘璋、刘表之辈,难免成为群雄宰割的肥肉。?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偏离战略导向的结局往往很“杯具”。? 由于“凤雏”庞统殒命落凤坡,为了取西川,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把荆州交给关羽。关羽敢做会做,却不是一个会想的人。缺乏谋略的勇士忘记了军师留下的“北据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略。最终走了麦城、丢了头颅、失了荆州。荆州是诸葛亮战略实施的

5、根据地,是未来伐魏的军事基地,更是孙刘联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颗棋子。? 在关羽、张飞失了头颅之后,“蜀汉帝”玄德把账一股脑儿都算在孙权的头上,要一意孤行去找他舅子报仇,又不得不把诸葛亮留在成都主持工作。自己指挥七十万大军,剑指东吴。这个遇到难事就“哭”的皇帝,被陆逊学着诸葛亮的招数,用一把火就基本解决了。搞得“刘皇叔”无颜回蜀,托孤白帝城。? 荆州一失,孙刘联盟破裂,加之刘备损兵折将,“隆中对”战略中“分兵两路”已经时过境迁,“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美好愿景也渐行渐远了,蜀中的财力与人力暂时只能够勉强维持三分天下的局面,逼得诸葛亮不得不修改自己“隆中对”战略。? 但是他的改变只是局部战术性的改变

6、,而不是战略性的转移。因为他在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仍然在朝着“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目标前进。? 首先是“攘外必先安内”平定南蛮七擒孟获。这是一个英明决策,解除了蜀汉后院的后顾之忧。? 但是诸葛亮随即六出祁山、徒劳无功却是一个急功冒进之举。明明蜀汉“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复远征”,而且由于没有了荆州,只好 “兵出一路”,与司马懿相持不下,直到自己在五丈原随“秋风”而去。姜维接过诸葛亮的令旗之后,继续奉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和兵法思想。但仅靠战术层面上的局部成功,始终不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反而因长久用兵导致国衰民弱,最终蜀汉短命,阿斗刘禅只好“乐不思蜀”。? 这是诸葛亮在错误的形势

7、下,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继续强行实施过时的“隆中对”战略的结局。? 东吴孙权的战略却是一直“偏安称霸”。他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统一中原,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凭据长江天险,占据江东,长久称霸一方。在“三国鼎立”之初,他称的也只是“王”,而非“帝”。一直到刘备、曹丕病逝之后归西,才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大吴。孙权自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他去世为止,前后长达52年,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东吴也是三国之中最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一国。? 而曹操的战略才堪称是真正的帝王战略。“挟天子令诸侯”是曹操得以“号令天下”的重要手段,一直挟着这个傀儡天子令着天下诸侯,在群

8、狼猛虎横行的中原大地高举汉旗统一着“汉家”版图。就像曹操自己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他不“挟”着汉献帝,汉献帝也许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随即就会冒出好多的帝王来。可惜一阵来路可疑的东风,烧红了赤壁,烧退了曹操。从此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以上的谋略可以说都是“阳谋家”的谋略,是摆在世人面前来实施的,大家都知道你我的目标是什么。而三国时却另有一个老奸巨猾,堪称三国第一的 “阴谋家”司马懿。他的谋略,在当时恐怕只有他自己一家子人的肚子里面明白。完全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直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时,方才 “三国归晋”。? 综上所述,三国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要敢想

9、敢干,更要会想会干。我们想的有多远,我们才可能走多远。但我们更要会走,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 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战略首脑想着这个组织的战略规划,那么注定这个组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漫无目的,不知所向。? 一个优秀的战略还得有一系列的先进的战术来支撑,形成一个战略实施体系。否则这个组织还是不知何为。? 一个美好的规划,还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来实现。否则,诸葛亮也是空有一腔抱负,他和他的“隆中对”都将默默无闻,老死山中。?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时过境迁了,战略必须进行及时的修正,千万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司马懿还顺代告诉我们,战略中的“阴谋”部分比“阳谋”部分更加重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千万不要让敌人也知道我们究竟在想什么,究竟要干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