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136971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南英爱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3、指导朗读课

2、题,重读“亲人”二、初谈感悟,交流资料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刚才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提问:志愿军是什么时候的称呼?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教师介绍历史背景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三、品味感悟,体会感情(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l 生读“大娘送打糕

3、”部分谈感受师:仅仅是劳累?还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在这里我们知道为了志愿军,大娘理解雪中送炭”。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l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唯一”说明了什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

4、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l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关怀体贴的大娘无私奉献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l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5、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问: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学生回答)(板书: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问: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四)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四、总结升华,延续情感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五、谈学习收获六、作业布置:1、推荐书籍:谁是最可爱的人2、完成课后小练笔。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