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13180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1.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投射效应情绪外附,是由心情感觉投射而致。什么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

2、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2、虚假一致偏差 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别人的好恶。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

3、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观点同自己一致。什么是虚荣效应虚荣效应是指拥有只有某些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

4、品的欲望。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定制的服装都是虚荣商品。此处,顾客从艺术品或跑车中获得的价值,多半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的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特权、地位和排他性。虚荣效应是连带外部效应负效应的一个例子。3、归因偏差行动者看到客观因素,旁观者看到主观因素。归因偏差 表现: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特质方面的原因,诸如能力高什么的;倘若自己失败了,找客观原因,特别是情景方面的原因。反过来别人成功了,就说是客观情境等等,如机会好云云;倘若失败了,就找主观原因,如能力低下等等。 教育中有

5、两种典型归因偏差:一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二是教师对优秀学生和差生归因不一样。容易宽容优生而苛责差生。 建议:1、进行移情训练。 2、学会换位思考。4、直觉决策 以直观表象决断,决策中的非理性。直觉决策指一个对特定情况或熟悉的事件有经验的管理者,当遇到某种类型的问题或情况时,通常会以直表象标准决断,决策中的非理性。例如自习课上当班主任看到学生回头问问题时,误认为是说闲话。5、小数法则 以少盖全,深刻感觉的泛化。小数法则以少盖全。如:有的学生有两次考试考得不好,老师就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好。其实也许是这个学生这两次考试没有发挥好,或是其他原因造成他没

6、有考好,不一定就是学习不好。6、心理帐户 来源决定消费,感觉始于预期。心理帐户“心理帐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绝大部分都有,学生当然也有。例如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学生在心中为所学的各门功课都建有一个心理帐户,当天的功课均匀而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可能并不感觉多,但一门功课留的作业较多,学生就感觉今天的作业很多,其实前面各科的作业总量要比这一科的作业多很多。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帐户在起作用。7、卡尼曼风险定律 获得时规避风险,损失时偏好风险。卡尼曼风险定律获得时规避风险,损失时偏好风险。如学生答卷纸时开始时很谨慎,快要到点时就不计对错,只要能答完就行了。8、叶克斯道森定律 焦虑与效率的关系。叶克斯

7、道森定律焦虑与效率的关系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轻度紧张、适度焦虑有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例如当学生参加大型考试时,刚入考场时由于过度的紧张,可能会出现记忆暂时遗忘的现象,当心情平静下来后便会很顺利的答完试题。9、习得性无助 在经历了某种体验后,产生的消极、绝望的心理。习得性无助行为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0、延迟满足 能控制自己享受的人,会更有成就。延迟满足实验什么是延迟满足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

8、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

9、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延迟满足实验的运作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意志力的表现。它是我们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在生活中,一些人常要在周末或晚上放弃休闲活动,专心工作,难道他们不知道怎么消遣吗?这其实就是延迟满足的表现。为了保障退休后的生活,现在就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或者用于

10、再投资,这也是延迟满足的表现。为了有健康的身体,不抽烟、不酗酒、不暴食,这也需要延迟满足的能力。 人有各种不同的目标,有些目标比较遥远。要完成遥远的目标,需要刻苦辛勤的工作。当完成目标时,所得的回报也很大。但要完成目标,便要付出代价,譬如要放弃即时的享乐,以及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为了达到目标,先要完成一些比较单调的工作。为了成为一位律师,就得先强记法律。人在从事这些单调的工作时容易疲倦,甚至面对着沉闷的工作而感到厌恶。这时候,一些可以令人获得即时快感的活动便成了一种很大的诱惑。如果在沉闷的工作中找一点消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可是,如果缺乏意志力,每遇上外界的诱惑,便放下学习或工作,追求即时享乐

11、,这便很难完成自己的目标了11、津巴多效应 人在社会中,都会不自觉地进入某种角色,并习惯、沉湎于其中。津巴多实验进入一个角色后很难拔出来。如:作为一个学生什么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的学生,见到老师就紧张。有一次出去吃饭,见到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当他知道我是老师后,马上向我敬个礼,说:“老师好!”而且整个吃饭过程中都很紧张。12、斯德哥尔摩效应 恨你可以恨的,爱你不敢恨的。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

12、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 后来绑匪就擒。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缐。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

13、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於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甚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13、

14、霍布森选择 外松内紧,无选择余地。霍布森选择效应什么是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

15、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霍布森选择”。霍布森选择是一个小选择、是一个假选择,大同小异的选择就是假选择。 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启示 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 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想要

16、改变就必须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如果我们,特别是管理者用用这个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别人,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别人的创造力。 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用一个呆板不变的标准来要求员工的管理者,会激起员工的不满与愤怒。管理者应该不要使员工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