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历史概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128025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房子历史概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房子历史概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房子历史概览1.租界历史2.公共建筑3.居住建筑4.花园住宅老洋房5.棚户区【租界历史】鸦片战争之后的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1845年,清政府与英国订立土地章程,并划洋泾浜(延安路)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今外滩地区)为租界,面积约830亩(55.3公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块外国人居留地。1844年,美国和法国相继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和英国相同的在华权益。1848年,美国实际取得苏州河北岸虹口地区作为美租界;1849年,洋泾浜以南、城河以北地区被划为法租界,面积986亩(65.73公顷)。1848年,英租界北界推进到苏州河南岸,西界推进到周泾浜,总面积扩大到2820亩

2、(188公顷)。1861年,法租界向东扩大至小东门。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一般称洋泾浜北首为外国租界,习称公共租界。从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共同构成了近代上海两大租界的基本模式。其后,英、美租界又有扩展。到1899年,公共租界北至上海宝山两县交界线,东至黄浦江,南至洋泾浜,西至静安寺附近,总面积33503亩(2233.53公顷),并正式改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同期,法租界也不断寻求扩张。经过两次四明公所血案后,1900年,法租界向西扩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向南扩至打铁浜、晏公庙(今西门路)。1914年,袁世凯政府与法领事签订了关于法租界外马路的协定,法租界实际扩展到西至英之徐家

3、汇路,南至斜桥徐家汇路的地区,总面积达到11150亩(743.3公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此后四年,两租界苏州河以南地区处于日军占领区的包围之中,被称为“孤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公共建筑】l 外滩外滩原为上海县城北面的江(吴淞江)浦(黄浦江)交汇之地、一处称“李家场”的荒芜浅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1845年,英国领事手持土地章程,强租这块滩地,并确定吴淞江与洋泾浜(即今延安路)之间的江面为英船下锚地。随即,西方各国的殖民者、冒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纷纷来此,成立领事

4、馆、洋行等,并建造屋舍。由于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商人都喜欢在海滨、河岸建立自己的商埠,把东方殖民城市的近水滩涂称为Bund,1886年5月英国人正式命名吴淞江与洋泾浜之间的这段临江1.5公里的区域为“外滩”。外滩成了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成为殖民者控制上海的重要据点,也揭开了中西融合的近代上海发展的序幕。开埠之后的近百年中,大量的银行、洋行相继设立,使外滩逐步成为上海金融贸易的大本营,贸易量约占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已经成为旧上海乃至中国和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除了金融,贸易外,外滩地区还汇聚了对外交通、商业、文化娱乐、旅馆、宗

5、教、居住等多种其他功能。外滩的恢弘楼群,是上海城市的标志。大约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滩的建筑开始按当时欧美流行的式样和最高标准设计建造。汇丰银行、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怡和洋行,百脑汇大厦、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总会等建筑,都代表了当时最辉煌的建筑成就,许多中国及世界著名的设计师或机构参与了外滩建筑的设计,营造队伍也堪称一流,使上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追步芝加哥、纽约的世界第三大高层建筑市场。l 南京路即今南京东路,始筑于1851年,称为“花园弄”,当时是外滩通往跑马场和花园的小道。随着租界的扩张,花园弄向西延伸,并成为租界的交通主干道。1865年定名为南京路,俗称“大马路”。随着南京路的延

6、伸,商业活动也逐渐由东向西推进。19世纪70年代,外国消费品大量涌进上海,洋杂货店日益增多,南京路商业进入兴盛时期。20世纪初,南京路先后取代广东路和福州路,成为上海的商业中心。南京路的商业格局由本地资本、侨资和外资共同构成,大大增加了南京路的商业实力。20世纪20年代,永安、大新、先施、新新等四大公司以“环球百货”为号召,从伦敦、纽约、巴黎进货,使南京路中国人的商业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四大公司以及南京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商店、商铺、饭店等,使南京东路成为万商云集、热闹繁华、闻名遐迩的商业大街,并辐射至与南京路相垂直的支路上。南京路的娱乐业也十分繁荣,“楼外楼”、新世界等都获得了极大成功。此外还有

7、许多著名的剧场、电影院、书场、游乐场。更为著名的则是上海跑马场,它经过两次迁址,于1863年迁至今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处,号称“远东第一跑马场”。南京路执全上海乃至全中国商业之牛耳,历来被旅游者认为是中国商业精神的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窗口。l 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清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跑马场股东出资辟筑自泥城浜(近西藏中路)至静安寺全长2英里(3.2公里)的跑马道,取名涌泉路(又名静安寺路),成为公共租界与沪西的联络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至静安寺后,静安寺一带陆上交通便捷,贸易条件因之改善,沿路两侧德义大楼、沧州别墅等近代建筑相继落成,商店逐渐出现。光绪三十四年(

8、1908年),英国开辟有轨电车线路从静安寺至外滩载客运行。1917年中国第一家时装商店鸿翔公司诞生。其时静安寺路沿线商店逾百家,渐成商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静安寺路商业街已相当繁华。1921年,静安寺路往西拓筑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静安寺周围地区成为公共租界西区乃至沪西的交通枢纽地带,商肆随之向西推进。“八一三”事变,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大批商贾和难民为避战祸涌入沦为“孤岛”的法租界。租界人口剧增,静安寺路商业继续发展。全街(包括静安寺地区)拥有商店475家。其东端,是灯红酒绿的“夜上海”的组成部分;其西端,以静安寺为中心,形成沪西闹市。至此,静安寺成为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西半部。l 霞飞

9、路即今淮海中路,是上海最欧化的一条道路,辟建于1901年,最初东段名西江路,西段名宝昌路,后全线该称宝昌路,1915年改为霞飞路。20世纪初,法租界向西扩张,租界当局辟建西江路,沿路又辟建支路。房产商则沿路购地起造新屋,不久商业沿宝昌路由东向西发展。20年代前后,霞飞路沿街房屋和店铺增多,专营商店逐渐出现,商业街已具雏形。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流亡上海的俄国侨民把谋生活动中心移向霞飞路,此地商业声名日盛。所设的商店,大多汇集于霞飞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段。俄侨商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他国侨民和华商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推动了霞飞路商业的发展。中、外资商业经营品种与布局各异,适

10、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在霞飞路东、中、西三段形成不同的商业风格。由于深厚的法国文化根基,这一地区发展成为上海最富魅力的国际化街区。这里的业主大多采用欧洲建筑师的设计方案,用欧美进口的建材,布置欧洲式的花园、橱窗。这里的街道与欧洲同期建筑风格比较接近,被称为“东方的巴黎”。那时,霞飞路上绿树成荫,店铺栉比,店面小而多,商店精而特,购买环境轻松悠闲,成为与南京路经营风格不同的上海第二条商业街。【居住建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境内浦西地区渐次辟为租界,房屋建设出现变化,近代建筑业亦随之兴起。西方侵略者先在李家场(今北京东路外滩附近)建英国领事馆,并沿黄浦江建“券廊式”建筑供居住

11、和经营之用。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地主、富商、平民纷纷迁避租界,外商乘机兴建木板屋出租牟利,是为上海房地产业的滥觞。后为防止火宅拆除木板房,代之以砖木结构、联排成行的石库门住宅,至今仍为境内民居的主要类型。其间也有少数花园洋房(19世纪50年代)、公寓(20世纪初)、工房(20世纪初)及新式里弄(20世纪20年代)。开埠后的浦东地区,沿江一带先后建造工厂、仓库、码头等,房地产商也兴建了一些旧式里弄的居民住宅。此外,随着外来移民日增,经济困难者搭棚户、简屋以栖身,从而形成了一批棚户区。旧里(旧式里弄)旧里住宅是里弄住宅中的早期形态。它在总体布置上采用欧洲联排式格局,单体平面及结构脱

12、胎于江南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大都以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通常将石库门里弄住宅、广式里弄住宅以及被纳入里弄构成的老宅基住宅和联列式平房,统称为旧里住宅。这类住宅的建筑标准较低,水、电设备差,建造时大都没有煤卫设备,供通行的弄道较狭窄。旧里多由房地产商成批建造,分幢(间)出租,居住对象主要为中、下层市民。1949年解放时,市区范围内共有旧里住宅1200余万平方米。且绝大多数为石库门式里弄,广式里弄很少。新里(新式里弄)20世纪20年代起,从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也称改良式石库门里弄住宅,1919-1920年前后是其建造的最盛时期)中演变出一种新的住宅类型新式里弄住宅(简称新里)。它是为适

13、应当时崇尚西欧生活方式的富裕阶层小型家庭的独住需求而建造的。新里住宅平面开间上更多样化,以单开间联列居多数,趋向进深变浅,而开间加宽。设计讲究使用功能划分明确,有起居室、卧室、浴室、厨房等。楼梯坡度较为缓和,通风采光均有改善,煤、卫设备齐全。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蜡地钢窗。在总体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注意主要用房尽量朝南。弄宽放大,总弄多为5米以上好,支弄在4米以上,考虑住户的汽车进出。每户宅前布置有绿化用地的小庭院,植树种花,庭院的围墙低矮,大门一般用矮铁门装于一侧。房屋层数多为3层,也有假3层或4层楼房。外观呈近代建筑形式。新里的建造在公共租界西区较为集

14、中,解放初,全市新里建筑面积总计约470万平方米。工房20世纪初,上海工业有很大发展。为使劳动力能保障工厂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连续性,由厂方投资建造专供租赁给本单位职员、工人居住的房屋,这便是工房的发端。解放前,上海的老工房主要由国外企业和民族金融业建造。清光绪五年(1880年)至1948年,中外工厂主要出资建造的旧工房共有90余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黄浦江下游沿岸和苏州河南岸。以日本纺织厂为例,所建工房均在工厂附近,分日籍职员住宅和中国职工住宅两种。日籍职员住宅占地面积大,为砖木或混合结构的西式楼房,房间宽敞(单开间每幢建筑面积80-90平方米);通常每户一幢,水、电、煤和卫生设备齐全,环境绿化

15、好;住宅区配有学校、医务室、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另有健身场所,而中国职工住宅则是木结构(立帖式)为主的广式里弄房屋,建筑密度高,全部为单开间联列;住房面积狭窄,每幢房屋建筑面积50平方米;通常为二三户租用一幢,仅少数中国职员可一户租赁一幢;无煤卫设备,有灶披间,公用供水,只配有理发、修鞋、杂货商店等。老工房一般具有较强的社团性,租赁者仅限本企业的骨干职工。住宅区筑有围墙和外界隔离,设有门房间,管理制度严密。建筑的规划和布局较整体化,基础、服务设施统筹安置,布置有一定面积的绿化用地。房租相对市价较便宜,带有一定的福利性。由于职工阶层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准相差很大,故老工房的标准悬殊很大,等级森严

16、。1949年前工房一览(静安区)名称坐落建造时间房屋类型建筑面积(M2)居住对象建造单位和丰里长寿路891弄1922年广式里弄住宅简屋6841中国职工、养成工日华纺织三场、四场华仿宿舍安远路899弄约1928年新式里弄住宅(砖木二等)15996日籍员工及家属中行别业万航渡路629弄1924-1946年砖木一等住宅、新式里弄、公寓住宅48000行员及家属中国银行古拔公寓富民路197弄1931-1941年新式里弄住宅、公寓住宅17673四行储蓄会东麻里安远路409弄约20世纪20年代简屋(木结构)848中国工人东亚制麻株式会社会顺纱厂等华仿宿舍江宁路881弄、929弄约1937年新式里弄住宅9221日籍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