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12680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_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眼中的“全”孙子兵法读后感3000字(四)篇一: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为后世兵法所取法,故被称为兵经。它不仅是中国兵学之祖,孕育了中国兵学,而且对世界兵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现在世界兵学的重要来源,被列入世界兵学之宝库。 孙子兵法大约于公元前515年在处于战乱频生的春秋时代面世,孙武这位吴国的军事思想家,凭籍孙子兵法这十三篇惊世军事经典巨著,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奠下了千秋百世的基础外,甚至于250

2、0多年来的古今中外,充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亦发表下列言论:孙子的思想的惊人之处,就是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言论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一样。中国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就是孙子。他为其国家赢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亦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声望。 孙子兵法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用于治军,用于现在战争,而且可以用于治国,用于经济管理,用于商业竞争,用于体育竞赛,等等。因而,它越来越受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被应用于各种行业。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次.重大变革的年代,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出现的.关系。即:富国强兵,文武并设,以全胜争于天下。统观全书,无处不洋溢着争胜

3、的精神。所谓争胜,不仅是要在战场上克敌制胜,更正要的是在政治力量的对比,军事实力的对比等等;所谓争胜,也不是单车上军事的胜利,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争取不战而胜。这部兵书流传已久,传抄的版本也特别多,历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短长。但总的就这十三篇次序是:一、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行篇,五、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一共就这十三篇,但其中的意思就不止那么多,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学会和应运的,只是自己理解的一点写下心得记录下来。 第一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

4、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计”不仅是计谋,还有计算,比较综合国力,是自己实力的比价,也是对自己的衡量,只有明白了自己和对手才能够取胜,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能光看自己的某一方面,还有看总体还请对的不足和有力的地方,可以提前知道和预测结果,这样知己知彼百战

5、不殆!我们经常见到的电视剧中很多就是讲的计谋,所以这一篇还是运用的比较广泛的,具有很大的实际意思,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即使现在战争也是要计算国力的,当国力差别很大时就会出现不对称战争的,就像美国打伊拉克那样,战争是那么容易的被结束了,这就是国力的差距。 第二篇作战篇讲述的并非是实地的战争,而是筹措战争,做好战争准备,提供战争保障。,战争的消耗和战争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

6、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作,始也,有创办和筹划等义,所以战争要速战速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取得最大的战果,同时能够为我所用那是更好。本篇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要先做好准备的只有做好准备了才能赢一切,对于战争讲的是速度不能拖得时间太长,这样对谁就不利的,最好的作战就是即战胜了对方也获得了很大方的收获,收获对方的东西,要取得全胜。本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了“兵贵速,不贵久”的论点,这点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需要,不要把什么事情拖得太久,

7、要早点解决,好好地解决点,一切要遵循这样的论点。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就是以谋略取胜,不站而屈人之兵,告诉我们最大的胜利就是让别人屈服而不是战胜它,做到做小的代价和大的收获。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第四篇形篇讲攻守,攻守都要立足于实力,但此篇又着眼于攻守之势,而攻守之势和实力又不一致。根据实力对比而为攻守形势,实与形为表里,无实当然不能成其形,

8、但同样的实却可以有不同的形,而强调的则是形。所谓形主要指的是军事部署、指挥调度、战术变化等等,而目的则是最有效的发挥军事实力,做到能守能攻,立于不败之地。孙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第五篇势篇“势”有状态、权位、势力

9、、气焰等意思。本文的意思主要讲的是在战场上通过齐整变化造成敌人的凶猛快捷的态势,重点是:以奇用兵,突击敌人,即所谓“出奇制胜”也。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战场的胜败,在于削弱和消灭敌人,保存并壮大自己。要保存并壮大自己,就必须削弱以致消灭敌人;不削弱敌人就不能保存自己和壮大自己。二则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反相成。所谓奇正,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

10、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至于战场上,则更是正反为奇,奇反为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皆奇皆正无奇无正。要掌握主动,随机应变才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好,做到内外兼修。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第六篇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

11、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是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而本篇就讲的更加的广义了如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引敌远去,分散敌人等,更重的是虚实结合,真真假假,让对手看不到,也看不清自己的意图,这样可以扰敌人,打乱敌人的部署,做到麻痹敌人,一切就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努力,任何的虚实只是相对的,可变的,能动,至于什么时候用,那要看瞬息万变的情况,一切只有遇到的情况的不同才不同的,往往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12、。”就是这样的道理,一切要发现敌人更本性的问题才能解决关键的,不要被外边迷乱,一切要看到本质,认清事物。掌握精神才能灵活运营,能够什么时候用实,什么时候用虚,把握好这个点。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的。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要先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篇二: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13、察也。 克劳塞维茨亦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然孙子亦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自古用兵打仗宁拙而求速胜,而非求巧而久战,久战则伤国之根本,劳民伤财,生灵涂炭。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广为众人知晓的“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指这“天、地、道”。 天时,地利,即占得先机,熟悉地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虽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却因跨洋作战,不熟

14、悉朝鲜地形,而在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下溃不成军。此乃审时度势,利用天时地利取得胜利的典范之战。 道,即政治。政治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能同君主生死与共,不怕危险,是谓人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而战,深得人心。毛泽东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取人而战,最终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 作战时除了天、地、道等客观条件外,作为作战主体的将士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自古名将所带之兵,无不骁勇善战,驰骋沙场,而又军律严明,严于律己。 “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九变,即掌握运用作战策略与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毛.从中国国

15、情出发,不顾国际共产主义的反对与轻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革命道路,此英明决策与此处的“九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将才若无上下一心的军队作为后盾,再好的谋略亦无用武之地。严守军规的部队坚不可摧,军心涣散的军队却如一盘散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唯有严明的军规,约束将士的行为,同时施以仁德,使将与众相得。 分析以上五处而战,虽不能定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必能速战速决,将战争的危害降至最低。孙子兵法虽讲述如何战,却昭示着对和平的渴望,唯有尽快将战火扑灭,硝烟散尽,才能迎来和平。篇三:孙子兵法读后感 -作业 孙子兵法读后感 用人之道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依据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与当今管理学思想中的相关理论、哲理、规律相契合之处颇多,其管理学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促进当今管理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的各项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读了孙子兵法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其用人之道。一个企业的管理的改善,离不开企业文化与制度方面的建设,更离不开管员工素质的提高,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管理的诀窍就是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组织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用人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