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12188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必修二第7章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末总复习(内容: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姓名_ 班别_ 学号_ 成绩_一、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双选每题4分,共50分)1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2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B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反复舔食树洞中的蚂蚁不断伸长的结果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长期的相互选择D春小

2、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 ) 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B C D5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理解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 ( ) A这些

3、物种不会发生变异 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C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 D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7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

4、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C D9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论,该物种将()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的物种 D丧失基因库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5、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11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也在下降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12 (2010年淮安调研)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

6、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如下图所示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以上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兔和病毒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13.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4某豌豆的基

7、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 )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 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 D两者都不变15.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 ( ) 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 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 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 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16.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 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

8、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17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18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19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

9、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20.中国有三个豹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三者有形态的差异。这三个豹亚种形成的原因是( )A.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的结果 D.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21(双选)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A.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B.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C.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

10、来越弱D.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22.(双选)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23(2009年山东威海三模)科学家观察某种鸟的种群变化情况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6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土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

11、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组雄鸟的尾羽未做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2)实验结论:_。(3)寄生在这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规律在下边坐标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24某植

12、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原因是_。(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提供,进化的实质是_。25. 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一)、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变异生物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二)、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

13、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基因基因频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S5%95%s95%5%(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产生的。(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表明,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_的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4)上述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