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121749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9报任安书教案(鲁人版必修四).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9 报任安书 教案(鲁人版必修四)课题报任安书课型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重点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方式方法1、加强诵读,因为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2、本文的自学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归纳通假字;注意文言句式3、通过阅读文章品味司马迁受辱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明白司马

2、迁的生命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史记的生命了。课时安排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主 要 内 容【课前预习】一、导入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研读课文1、 结合资料,简介史记与司马迁。2、 对照注释和翻译,理解文意,整理字词。3、讨论预习思考题(1)预设问题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

3、活于世”?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2)阅读过后,你提出了什么新问题?参考答案: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肉体上的摧残: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

4、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B、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C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古代圣贤,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的动机是什么?A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

5、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B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C明圣盛德。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色鸿业自觉举动。二、文本研习

6、。1、 层次结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复信之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陈述自己遭极辱而不自杀之事由。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言无从“推贤进士”之苦衷)。三、问题探讨 1、报任安书一文中反映的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或生死观是什么?人生价值观:人生不能平平庸庸地生活一辈子,要有所成就,哪怕是身体受到残害,尊严受到侮辱也要做出一番可以后传的事迹来。(原文: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是第3段最后一句话)(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第5段中间的话) 生死观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第2段中原话)说明司马迁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的人,是看的开的,是蔑视生死的人,但他有怕死,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死,还有一项重大的事没完成,即史记未完成,所以他还不想死。司马迁的感情是复杂的,悲痛、沉郁、慷慨激烈的交织。要想很好的理解他,就要品味他受辱后隐忍苟活的原因。2、对“不朽”的理解: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不朽。”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进行了一次对话。范宣子问:“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叔孙豹回答说:“最高的层次是立德(即具有高

8、尚美好的操行,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其次是立功(即为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建功立业),再次是立言(即在思想修养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并给民众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在思想的传播上有巨大作用)。这三种行为虽经历较长时间而不废弃,所以称作不朽。” 司马迁接受了孔子以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李陵之祸”打破了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梦想,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

9、破,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3、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参考:司马迁所谓的“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的状态,怨愤郁结,借著书

10、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由于它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这里的“愤”,又是创作的心理动力,由于“愤”是因创作主体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相当强烈,以这样的“愤”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能够“发愤”者往往是精神生命的强者,在逆境中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与恶势力的碰撞使得那种“愤”往往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这样的作品也往往能成为作家的生命写照并具有感发意志的艺术魅力。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

11、。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四、活动体验中国有句俗语,“士可杀,不可辱”。可是司马迁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你是怎样看待生命以及生命的真正价值的?“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礼记儒行【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

12、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屈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者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我们像司马迁那样的深刻地审视和真切地感悟,生命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和敬畏。课后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积累写作素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没世

13、无闻,古人惟耻。孔子杀身成仁,以死明志的精神事例:不肯降汉,率五百徒众避居海岛,终至自杀的田横及跟随他的五百义士;南宋末年抗击元军,兵败被俘后拒绝投降被处死的文天祥;明末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中激于义理而死的五人。忍辱负重,以生践志的精神事例: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甘愿给吴王夫差当仆役,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越王勾践;敢于冒生命危险斥责秦王却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伤害国家元气的蔺相如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幽囚受辱终建大功。伍子胥兄弟一人随父而死,一人忍辱负重活下来报仇。韩信为了日后建功立业甘愿忍受胯下之辱。陈胜起义前 “等死,死国可乎”,起义时宣言“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资料链

14、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

15、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李陵之祸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汉朝主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