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115531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精练(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2019河北秦皇岛摸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诫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

2、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2.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以下关于钱氏家训说法正确的是()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体现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注重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蕴含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A.B.C.D.答案B从材料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可得出钱氏家训体现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从材料中钱氏家训的内容可得出钱氏家训注重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从材料中的“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可得出钱氏家训蕴含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3.(20

3、19山东济南模拟)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是“致良知”,即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格物”是“正行”,即规范自己的行为。这说明王守仁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对万物本原的探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倡导个

4、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5.2018湖北七市(州)3月考

5、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加强调“行”,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这说明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故A项错误;B、C两种表述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6.(2019广东模拟)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

6、”,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这反映出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故选C项。题干反映宋儒强调主体意识,未体现其否定传统经学、批判周孔之道,故排除A、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义利观,故B项错误。7.(2019安徽芜湖模拟)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

7、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自五代至宋朝,用雕版印刷的书籍数量很多,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这说明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选C项。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信息看,雕版印刷不仅用于官方刻书,也用于民间书坊刻书,故D项错误。8.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

8、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元曲的特点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曲寄情山水、语言句式、内容丰富的信息,故排除B、C、D三项。9.(2018河北衡水联考)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答案A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

9、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故A项正确。10.(2019安徽安庆模拟)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答案B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社会观念上的反映。材料中戏剧的“大团圆”主义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B项正确。11.(2018陕西西安模拟)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

10、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答案B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笔意奔放,体势连绵”说的是草书的结构特点,故C项错误;“真景实现,返璞归真”是一种写实的手法,D项错误。12.(2019山东淄博模拟)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

11、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京戏答案A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日趋明显,风俗画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

12、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

13、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15分)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6分)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每点2分,

14、共4分)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 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每点3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表现”可根据材料一总结概括。“影响”结合宋代儒学对社会生活、封建统治的作用,可总结为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是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材料一、

15、二,从儒家伦理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维护封建社会、对近代民主自由的限制等方面,从积极、消极的角度谈谈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1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说明。(12分)答案相似: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积极主动地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