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111270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文化研究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觉文化研究综述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21 至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视觉文化与传播研究综述科目视觉文化与传播研究姓名周合强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入学年月2021年9月视觉文化研究综述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合强 2021202199“视觉文化”是一种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认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使用广义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是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

2、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视觉文化研究始于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就用“视觉文化”来进行过电影研究,他在电影美学中就预言过“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之后视觉文化研究在国外涌动着两股潮流:在美国和英国,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以文艺美学家居多;在欧洲(主要是西欧)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以哲学家居多。在我国,2021年6月,全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机构复旦大学视觉文

3、化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开始起步。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这篇文章指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此文章将视觉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来研究,开拓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大门。2021年5月29日30日,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此次大会由于其新颖性、国际性和高层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之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本文以2021年和2021年为两个结

4、点对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2021年6月之前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2021年6月之前的视觉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刷、包装、装潢等艺术设计上,与传播相关的微乎其微。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视觉传播主要集中在电子媒体的视觉传达上。有的学者对视觉美感进行了思考,指出“电视传播中的画面要能够清晰地告知观众意义,否则就必须解释,电视传播的画面还要具有艺术性,带给人们视觉美感是电视传播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学者分析了“电子媒体视觉非语言传播的三种样式:景别语言、运动镜头语言、构图语言的独特的、能被人们理解的表情达意的方法”。从上文的

5、分析可以看出,2021年6月之前,视觉传播研究的内容很单一,主要集中于媒体的视觉性的表达,如电子媒体的视觉表达的方式、原则及纸质媒体的版式编排、具体报道的标题设计等,这只是符合了“视听媒介传播信息”这一视觉研究的形式问题,还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可以说还不是真正的视觉文化传播。2021年6月2021年5月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2021年6月,全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随后,孟建教授的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开了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先河。以后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视觉文化传播为契机或者在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相关框架下,解析现实.的

6、具体现象。有的学者“从文化转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化在中国的本地化,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文章选择北京申奥陈述片作为案例,认为陈述片的制作和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具有文化转移的特征。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觉形象,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这使跨文化传播非常有效和容易”;有的学者以上海申博片的视觉文化传播为案例,从视觉文化的解码和编码、申博片的解码与编码和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方面剖析了视觉传播对上海这个现代化都市意义的建构。关注视觉传播引出的问题。有学者从电视的视觉传播特性提出了电视视觉传播的负面效应:“电视的图像引导作用使人们习惯

7、于视觉的满足,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被人们渐渐地漠然视之了,浮躁、肤浅已蔓延成了侵蚀人们精神的世风。”有的学者对视觉文化泛滥情况下广告视觉文化的适应和忧虑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由于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广告传媒根据市场促销的需要,制造和传播大量的广告信息,成为现代视觉文化中最为显见的事实。视觉信息的增多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过犹不及,对人们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在广告宣传中出现一种非理性的操作,听任广告情感诉求不断升温,出现煽情的倾向,增加了广告视觉传播对人们的挤压和侵扰。”也有不少学者担心视觉时代文字的生存问题,指出:“文字作为人类文化、思想的主要传媒,有着图片无法取代的作用,读图更要与读书相

8、结合。”对视觉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思考。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视觉文化将为视觉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指出:“网络视觉文化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自然拓展与延伸,它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它的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理论探讨发展必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构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有的学者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一般人视而能见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视力跟语言一样,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这正是视觉教养理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利用视觉教养论来指导影像传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学者们对视觉文化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自觉地运用其相关理论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也能够意识到

9、视觉时代的到来给相关行业或者领域带来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甚至在视觉传播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了视觉素养这一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美中不足的是这一阶段研究的范围和角度都不够宽广,没有充分地挖掘出视觉文化传播所涉及的内容,比方说视觉主体的塑造、“看”的方式的变革、不同视角下的视觉文化的解读等,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比方说研究视觉时代下的广告仅仅研究大量广告对人们的心理压力等问题,而没有从意识形态方面去解读。2021年6月至今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2021年5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10、”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讨,研讨范围覆盖了影视、摄影、新闻、广告、建筑以及城市研究、新媒体研究等诸多领域。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在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研究的内容也更为精细。视觉再现与视觉的真实建构。有的学者详细地分析了视觉的真实性和影像的真实性,得出“影像真实性的相对性”的结论;有的学者指出视觉时代新闻的真实性缺失的问题,包括“新闻背景或新闻事实属实,图片弄虚作假;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不符,图片属实;新闻事实弄虚作假,图片也弄虚作假;新闻事实真实、图片真实,但两者无法对立”,并认为这是新闻真实性缺失的一种新的态势。有的学者对视觉传播中的“

11、情景再现”模式与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情景再现”模式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是要慎用。影像审美与身体文化。有的学者指出,“在当代的消费.,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来确立自我意识与自我身份的。为了打造合意的身体外形,消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的意象以供大众模仿。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开始兴起”,这就使传统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阅读与联想”到“寻求视觉快感”;有不少学者分析和批判广告中的女性身体被作为商品附属物,以吸引男性目光,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的现象;有的学者从“广告审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重塑”的角度,指出“有什么样的广告产品就会有

12、什么样的接受主体,在对广告所提供的审美对象的一次次消费中,主体也将不断地重新建构”;有的学者从全球化后现代语境出发,探讨电视影像审美,使身体、电视和观众的审美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五光十色的新的文化现象。技术与视觉传播。有的学者将“数码影像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时代定义为后技术影像时代”,他指出:“技术影像时代的复制描摹式的表达因数码技术的推动大量地转向创造性的表达,现实主义消退,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凸显。随着技术的普及化和简单化,由技术垄断来的单向度的话语权被消解。同时,小的影像传播带来的小众的文化自我认同削弱了主流话语的力量,使得个人化影像成为大众解读世界的更为新鲜甚至更为真实的文本。”有的学者

13、从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视觉传播中技术理性的批判,得出四个结论:1.今天的图像符号与原始的图画作为符号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图像符号的学术的结果;2冷媒介的高参与度是强迫性的;3人们对于图像与真实之间的透明性的热情实际上是对新技术媒介的一种热情;4麦克卢汉对于电视这种以传播图像为主的媒介特性的研究,是从技术的文化意义方面开始的,他揭示出媒介的“冷”、“热”与人的关系。”视觉文化传播的深度诠释。在这方面,周宪论述了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即模仿、复制、虚拟。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后耿文婷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复旦大学的刘成付从哲学的角度视觉文化的图像、语言和世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还有的学者指出了视觉文化到底是属于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的问题,认为“视觉文化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还不到10年的时间,可待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视觉传播现象却几乎伴随着媒体的出现而出现。因此从以往的素材里寻找视觉传播现象用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解读,应该成为研究传播学和文化学的一个新的趋势。读图时代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现实,视觉文化传播也必将进入另一个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