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107329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为学生的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为学生的设计”一节数学课经历十四年的对比与思考引言2008年的一节数学课13年前的教学设计比较与思考2009年的一节数学课透视2009年的数学课引言这篇文章,记录了我从年一直持续到年实践与思考的经历。我尝试通过一节内容平实的家常课,而不是公开课,和自己的过去对比,和他人的现在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考。回顾这篇文章的写作动因,是因为我在日常实践中发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提高与改善,但部分教师深层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行为还缺乏实质性的改变,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课堂中“涛声依旧”。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非常明显的保持现象,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性”

2、和“惰性”。有研究者指出,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跟随于而不是先行于行为的转变。作为普通的教师,需要和可能做的,就是立足于平时的课堂,实实在在地实践,真真切切地思考,梳理自己也许还很零碎的、散乱的甚至夹杂错误的想法,逐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结合实践感悟“外在的观念”,并逐步内化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的观念”,也许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年的一节数学课年月,我在南京市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执教者是一位工作近五年的年轻教师。新课伊始,教师出示道口算题,学生“开火车”报得数。同时,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用竖式计算。评析板演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出示信息:懒

3、羊羊说,我有张邮票;美羊羊说,我有张邮票。师:谁能提一个用减法算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懒羊羊比关羊羊多多少张邮票?生:还可以提问题,懒羊羊和美羊羊相差多少张邮票?生:美羊羊比懒羊羊少多少张邮票?师:很好!这道题怎样列式?一个学生说出算式一之后,又说得数是。有学生插话:错,等于。后又有学生插话:错了,等于。教师没有理会学生说出的得数,只板书了算式,接着提问:这道题(指一)与前面学过的这道题(指)有什么不同?生:(指着)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指着)这道题是整十数减两位数。生:减,个位减,退位。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后,教师组织学生摆小棒、拔计数器计算一。

4、学生展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接着,学生展示在计数器上如何操作。有学生说:还有方法。教师指出:等一等。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拔算珠计算。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个位上的不够减,从十位退,减等于;变成,减等于。有一个学生插话:用竖式算。教师重复学生的语言:用竖式算。学生口述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并强调书写时注意数位对齐。生:还有一种算法。师:还有一种?等一会儿,先把这种方法弄清楚了。教师组织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竖式计算过程。然后提问:如果先从十位减,再从个位减,方便不方便?生:不方便,我们要重算。师:刚才有同学说有不同的方法,是怎样算的呢?生:减不够减,从十位退

5、,减等于,减等于。师: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什么?生:和前面说的不都一样吗?生:我是这样算的,减等于,减的得数比减的得数少。师:被减数少了,得数也少了。生:我是先算减等于,再算减等于。师:这种方法也很好。接着,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学生试做,教师视频展示一个学生的计算过程。评析时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提问:十位上个十,到个位上是几个一?学生面露不解之色,未能回答,教师指出:十位上个十,到个位上是个一。教师再提问:用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在个位上加再减。巩固练习,教师将教材中的“想想做做”道题以“过关”的游戏形式呈

6、现给学生练习。最后,播放“喜羊羊和灰太狼”主题歌。年前的教学设计我找到了年前这一内容的教案,当时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复习引入。指定学生板演:用竖式计算。出示一组口算题,其余学生与笔算板演的学生同时进行口算练习。评讲板演,提问: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出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教学例题。教师把口算题的最后一题改成,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题。教师板书的竖式,指出:从个位减起,减不够减,怎么办?教师操作演示:从捆带根小棒中,拿走根。演示过程中提问:根,怎么拿?取出捆后,还有几个十?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

7、,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边板演边讲解:个位上减不够减,从十位上退,点一个小圆点表示;把退的个十和个位上的合起来是,减等于;十位上小圆点表示退掉个十,只剩下,十位上减等于。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复习题:这两道竖式都是怎样写的?都从哪一位减起?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减不够减,怎么办?教师指出:这叫退位减。教学“试一试”。教师出示一,学生试算。评讲交流:个位不够减,你是怎样算的?总结算法。教师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怎样写?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在复习所出示的“两条”法则的基础上再出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在个位上加再减。巩固练习。(略)比较与思考有联系,就有比较。两节课虽然相隔年,但课堂结

8、构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算题呈现与情境创设。年前的数学课,出示算题的方式大都是开门见山,教师把口算题中的一道题,改换数据成为例题。年的数学课,是将计算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并用“懒羊羊、美羊羊”进行了包装。执教老师与我交流时谈到:课程标准中倡导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课本身也枯燥,于是设计了“懒羊羊、美羊羊”这个情境,学生喜欢。我的思考:今天是“羊”,明天是什么?懒羊羊、美羊羊的确是一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但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计算的学习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数学层面的思考。通过对教学内容“问题化”的组织,引起认知冲突,“生”数学之情,“人”

9、数学之境。教师要把握的是,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跳一跳难以摘到果子,认知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安全感。不过,我们在课堂中常常遭遇的现实是,教师呈现的问题往往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回答问题几乎如同“对口令”一般。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这节课中与计算结合的实际问题,是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已多次接触,只是这里的数据是两位数。即便改换问题中的角色,学生列算式也几乎不需要思维上的努力,因而很难引发数学思考。情境创设,不是简单地更换问题中的角色,让学生喜欢而已。改换数据成为例题,恰恰就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了认知冲突的情境。

10、创设情境,并非机械地按文本要求行事,而应当依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还要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保持了心理的安全感。算法探究与动手操作。年前的数学课,学习算法的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年的数学课,学生先操作演示、讲解,教师再“重复”确认;学生先口述计算过程,教师再板书进行“规范”指导。我的思考:让学生直接看操作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都是基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具体直观阶段而采用的设计。那让学生直接看操作演示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有什么不同呢?从教师实施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看教师演示,课堂的进程由教师控制,学生邯郸学步跟在教师后面,这样的课堂,不会出“乱

11、子”,比较平稳。但教师先于学生操作之前的演示,往往容易把学生原本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拉成了一条线”,压缩了应有的空间和时间。而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展现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表现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可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也可能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这样的教学,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又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契机。当然,教师演示也可以在学生操作并展示、交流之后,在呈现学生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再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直接看操作演示,处于被动地位。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视觉与触觉、运动觉的协调,有助于形成更为清晰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

12、推动了抽象思维的展开。不过,从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学生原有的经验、经历、水平决定了课堂中采取的手段。学生是否有能力通过操作探究算法,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学生面对操作一筹莫展,那就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我又思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算法是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出来的吗?教材编写的呈现形式是先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再用竖式计算。其编写意图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退位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以及“退一作十”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一的方法。一言概之,借助直观,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而实际教学时,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已经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即未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已有部

13、分学生会算了,这样的想法在后来进行的教学前测中得到了验证。那么,动手操作还需要吗?我的想法是,动手操作依然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可在教学时将探索性操作调整为理解性、验证性操作: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再组织学生进行直观操作,借助直观理解算理,同时验证先前学生交流的算法是否正确。学生在交流各自的算法之后,急切地想知道算得对不对,这时组织操作,检验算法,是应学生所需,而非教师强求。摆小棒、拨算珠的过程,也是对计算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的过程。不过,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的操作也不是解决了算法探究的所有问题操作时,可以从个位减,也可以从十位减。这样,与操作所对应的用竖式计算,可以从

14、十位减起,也可以从个位减起。竖式计算加、减法,“从个位算起”,体现了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计算程序优化的意识。如何让学生理解“从个位算起”这一计算程序的规则呢?看来仅靠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操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这,也不应由教师简单地告知。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年前的课堂,教师先行演示、讲解,覆盖了学生的想法,学生亦步亦趋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很难产生自己的想法,只要跟着教师走就行了。年的数学课,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且多次有表达的愿望。但课堂中,教师几次让学生“等一等”,“很自我”的处理,让学生难以言说。例如学生列出算式之后,有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得数,教师未加理会,而是继续按照课前的预设“走教

15、案”。我的思考:年前的数学课,预设排斥与挤占了生成。年的数学课,预设给了生成的空间,却又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预设是对教学的整体勾画,要与课堂生成有机统一。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什么常常出现行动与认识的背离呢?我们不妨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分析预设与生成。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关作用和影响。预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而生成,则表现出学生是互动的发起者。在课堂中,教师主动发起的师生互动远远多于学生主动发起的师生互动。而学生发起的互动,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学生是否能发起互动,不是依赖于教师施舍,而应当在教师发起互动的过程中还学生发起互动的本来面目与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