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106132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运用能力策略研究 乌丹二小 彭秀杰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品词析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我们知道,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在一个字,一个词体现出来,进行词句的教学,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一、

2、树立教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意识以前,我们在讲解字词句篇时,常常面面俱到的挖掘文本,“肢解”文本,使得本章变得支离破碎。在课改的浪潮下,我认为阅读教学可采取让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但我也清醒的认识到,“整体感知”不等于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段,句,字,词紧密联系,所以,我在课堂上不但要树立起“品词析句”的意识,更要在深入地研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的“品词析句”,让“品词析句”与“整体感知”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二、灵活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1、抓住“关键”词,统悟全文。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其实文章也有眼睛(人称“文眼”),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3、删减饰语,品析饰语的意境。比如,修鞋姑娘中引导学生比较“修鞋姑娘她却坦然的接过去,自信的对我说。”和“修鞋姑娘接过去对我说。”这两个句子,品一品,哪个句子表达得更准确、鲜明,为什么?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对那些饰语的意境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的感悟讲究十分充分,语感得到训练。替换词语,品析原词的意境。比如,劳动的开端中“睡的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一句中的“万丈深渊、抽掉这两个词用得恰当,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地上”、“拿掉”等词语进行替换,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感悟“万丈深渊、抽掉”两词

4、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控诉了资本家不把穷人当人看。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品味了语言,发展了语感。推敲词语,品析语言的丰富。比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么几句话:“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仔细瞧那些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表示“绿”颜色的词,进行辨析、揣摩和品味,使之认识和体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感悟学生语感运用的灵活感和适宜感,发展语感。 2、句句比较,层层升入,升华主题。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

5、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凡卡这篇课文,凡卡因为受不了学徒生活,写信给爷爷希望能接他回乡下,于是他在信中,三次呼唤爷爷。“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吧!”,“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凡卡的这三次乞求,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绝望,这三句话逐渐的向我们展现了凡卡凄惨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同时也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因此,句句比较可以给学生们清晰地思路,让学生通过议论、比较,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对文章中心的升华。3、善用想像,深化情感。想像是课堂教学的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

6、中,既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顺利走进课文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之中,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还可以在文章“空白” 令人遐想处,通过“补白写”的训练,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发掘文本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也有莫大帮助。 因此,我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的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多么机智,多么镇定,多么勇敢的一家人!现在危机终于解除了。同学们,请你发挥想象,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话。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写。这一小练笔的设计,让我感受到了学

7、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人物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可谓举重若轻,大雪无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我想,这一小练笔的设计是对叶老这句话的最好例证。4、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完美的诠释。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献你一束花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女服务员和运动员的对话:“我真糟糕,我是失败者。”,“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谁都不

8、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生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这样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三、养成学生“品词析句”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而讲读课中,重点词句的训练,就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品析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情感状态之上,方有可能在课堂中开辟一条铺满阳光的交流之路,方能享受彼此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强烈

9、共鸣。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品词析句”的习惯。让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孩子品词析句,还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1、品词析句,培养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并能比较直接迅速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品词析句,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而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

10、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2、品词析句,以读促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顾名思义,“感”,就是感触,“悟”就是领悟。如我听过的琥珀一课的教学,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住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关键词“推测”为契入点进行本课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设计几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指引学生对

11、文章进行读悟结合,并进行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的练习,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3、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其实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护黄包车夫这件事中,我抓住“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黄包车夫的脸。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黄包车夫只有三十几岁,看上去却比60多岁的人还老了许多。头发蓬乱花白,颧骨很高,额上布满了皱纹,一双眼睛深深的凹了进去,目光呆滞而又茫然,眼角上爬满了鱼尾纹。”让学生在想象与写的训练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及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