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105071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1南、北

2、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

3、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总结】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转折讲解】【板书】3季风环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教师分析】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

4、带格局。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

5、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阅读P38图215“东亚季风图”,回答:(1)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判断理由:海陆热力差异。【教师总结】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夏季风 风向东南季风性质暖湿源地太平洋为主冬季风 风向西北季风性质干冷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小结:【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节要学习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