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上下册学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09990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上下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上下册学案.doc(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时目标及重难点认识化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案个性补充及反思趣味实验:颜色实验:指示剂与酸碱;沉淀实验:石灰水与人的呼出气体;发光发热实验:镁条燃烧;味道实验: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混合加热;一、教材阅读及解析: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科学。2、道尔顿创立了 和阿伏加德罗 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他们的观点:物质是由 和 构成的,分子的 和原子的 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 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 只有100多种

2、。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 。4、 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 ,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6、猜测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的性质: 、 。7、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二、化学学习介绍:三、记忆力考察: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氢铝铁氦硅铜碳磷鋅氮硫银氧氯钡氟氩铂氖钾金钠钙汞镁锰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两种变化、并能对身边现象作出判断;2、理解两种性质并对常见性质进行区分; 3、初步建立性质、用途的关系;教学案个性

3、补充及反思教材阅读及解析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 的变化。例: 、 、 ; 化学变化: 的变化 例: 、 、 ; 2、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看是否有 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没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 、 、 、 、 、 、 、 、 、 、 、 、 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 、 、 、 、 、 、 、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

4、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伴随现象本质区别实例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伴随化学变化。 变化体现正在进行的过程,性质体现物质具备的能力,常常有 “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

5、或由仪器测定;通过 方可知道。区别是否需要通过 表现出来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2、学会记录实验现象;3、知道关注物质、变化的内涵;教学案个性补充及反思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以实验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空气中):蜡烛逐渐变软熔化,变成蒸气,燃烧时发出 光,火焰分为三层( 、 、 )。2、产物(生成物): 、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 的烧杯(现象是:变 )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 的烧杯(现象是:有 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CuSO4溶液(蓝色)】【现象是由

6、 变 】3、物理性质: 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质 ;结论: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 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 溶于水; 燃烧时: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 、 ,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 。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 ,说明 温度最高。 烧杯内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实验探究步骤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点燃前观察蜡烛的

7、颜色、 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 ,硬度 , 溶于水;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 ,性其火焰分为 、 、 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 ,加热用外 焰 ; 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 和 ;熄灭蜡烛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 态转变成 态,再 化,后 ;用火柴点燃刚熄

8、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白烟是 蒸气)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 、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2、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 和 比空气多, 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中 含量比空气中含量高。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C对着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哈气,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 ,说明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实验探究步骤观察

9、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这种收集气体的方法称为 法)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的澄清石灰水 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 一会后熄灭

10、;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 ;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用 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分别倒入 ,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1、,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目标及重难点1、认识常见仪器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教学案个性补充及反思教材解读:一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 :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细口瓶(液)、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 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 试剂的反应容器。 b、收集 少量气体的容器 、注意事项:a、加热玻璃仪器时外壁必须 ,不能骤 骤 ,一般要先 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 而破裂。b、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 处)。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