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093463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届高三专项复习难点29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体现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体现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此类试题的难度重要在于: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本,结合试题规定把握好下笔的角度,运用自己的语言恰本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难点磁场试题(文见“难点31”“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部分).()作品将“爸爸”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答: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对的的两项是A篇首中学生约稿并非闲笔,它与篇末“她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B.第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办过渡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第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

2、行灯还正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D爸爸紧皱眉头踱步与毕恭毕敬地跪拜祖先遗容,灯节的热闹氛围与爸爸的悲怆音调等对比描写,使“爸爸”形象更加鲜明。.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爸爸”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也非常深沉诚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案例探究案例1()(北京高考试题)()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 ()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测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有关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具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答: 命

3、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体现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知识依托:有关阅读知识,人称的特点与作用,文章结尾的特点与作用等。参照答案:(1)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交流的情境和氛围。(2)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也可答“体现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的地位的思想”。错解分析:答案答不到要点上,或较空洞,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措施技巧:对于某种写作手法的作用,一方面要理解这种手法的一般性特点与作用,然后在做题时要结合试题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鉴赏。案例2()(全国高考试题)下面对这篇散文的

4、赏析,对的的两项是.这篇散文选择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早已进一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体现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见解。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论述和描写俞伯牙邂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重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我似乎瞧见她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紧付诸行动”,形象地体现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体

5、现技巧。能力层级为级。知识依托:有关阅读知识,写作手法的特点与作用知识,文章构造知识,有关语言的特点与知识,对中国文化中“知音”这一内容的理解等。答案:AE错解分析:错选,项对原文核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不当,“我似乎瞧见”一句体现俞伯牙技艺成熟后倾情演奏的神态和情景,并非描写她“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措施技巧:此题为选择性题型,因此可把鉴赏与分析判断、推测等结合起来。项中“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是不当的,推测的理由是:作为文章的结尾语句,一般不也许再对文中某一内容进行“阐释”,而往往有总结、点题的作用。锦囊妙计文学作品的体现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措施来塑造文学形象

6、和体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体现技巧的分析重要指:一是作家在体现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她有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体现技巧的考察一般不规定学生判断某种体现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规定赏析其体现的作用。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如下“体现技巧”的作用:第一、人称1.第一人称:论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体现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第二、论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2.倒叙

7、:导致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重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阐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构造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指论述两件或多件同步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晰,照应得体。第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如下某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性。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氛围,更好地体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

8、物心理活动,增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第四、修辞格比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氛围,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发明氛围,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题。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

9、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种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

10、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仿佛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欣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措施,只得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忽然,眼前浮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

11、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来年下雪,我们还来。”1.(1)“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答: 2.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阐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

12、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答: 3.读完此文后,你觉得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如何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答: 4.下面是有关文章的某些分析,请选出对的的两项(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同样的。B.“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中的“头发长的”运用的是借代修辞,具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情感基调协调。C.在整个寻春的过程中,妹妹有过错望,有过抱怨,有过怀疑,更有过惊喜。D在艺术特色上,这篇文章能寓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记叙之中,兄妹的嬉笑调侃平添了文章的情趣。E.文章材料简朴琐细,且在解决时缺少变化,这是文章的局

13、限性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58题。黎明的眼睛端木蕻良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但是,可不要忘掉,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由于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不必开窗子了。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她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塔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

14、着窗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自从浮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它就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屋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发明的窗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有谁未曾享有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忽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固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尚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尚有很难发现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