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082387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是做人的“样板”,人格是“样板”的核心。何谓教师的人格?德、才、学、识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先说“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栋梁,是教师的灵魂。人可以不畏惧权力,可以不受金钱的诱惑。没有权力和金钱,并不影响一个人成其为人,但没有德,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教师的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首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以我心付童心”,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对教育事业

2、有深刻的理解。教育起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人类就无法前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能够“化民成俗”,“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谁断送教育,谁就会断送国家。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工作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教育工作又是清苦的。“粉笔一枝传道授业解惑,诗书半榻修身养性育人”。“青灯黄卷夜继日,苦口婆心暑易寒”。教师是远离金钱和权力的,想当大官挣大钱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没有牺牲精神

3、的人也最好不要当教师。第三,要作风正派,不耍小聪明;待人以诚为贵,交往数信为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大智若愚,不计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胸坦荡,志比天高。大德孕育大才。具备了以上三点素质,教师道德品质之灯便高悬于讲台之上,浩然之气便充塞天地之间,就会产生无穷力量。再说“才”。有德尚需有才。德是才之根,才是德之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口才,其次要有写才,第三要有帅才。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点点滴滴都要通过教师之口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每一个教师都要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说和写是教师的“绝活”、“硬功”。教师还要学会组织管理学生。几十名学生在教师手下应当指挥自如,有条不紊。一个不会管理的

4、教师,就无教学效率可言。口才、写才、帅才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说“学”。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学问”很要紧。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下一代的工作。教师应是好学之人。教师在精神上的第一需要就是读书学习。教师的知识量是没有限度的。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达到精通的程度,对本领域中的新成果要及时了解。教师应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最后是“识”。识是指一个人在与自己的生活及事业有关的领域里,统观全局、分清主次、掌握关键的能力,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趋势的能力,以及根据全局

5、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和目标选择的能力。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聪明才辩,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识世的头脑,其次要有识才的慧眼。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应比一般人深刻、正确。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思考,思考之后要有主见。教师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具有远见卓识。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的,面对不同特点的青少年,教师要“知人”,尤其对那些在别人眼中是“差生”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动辄训斥学生,对学生前途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善于

6、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才是智慧的表现。“德、才、学、识”构成了教师的人格大厦。不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现代管理学认为,外力对人的影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权力性影响,一类是非权力性影响。所谓权力性影响,指手中掌握一定权力而产生的强制性的影响。权力对人有直接支配和制约的作用。权力性影响是外加于人身的,承受者是被动接受的。一般人对权力会产生畏惧、服从的心理,因为违逆权力的人,其切身利益将受到一定影响。非权力性影响则不然,它是一个人在“德、才、学、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具有强制性,不是外加的,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这种影响在人的思想、心灵、精神上起作用,令人心悦诚服,

7、产生敬仰之情,进而甘心受之支配。四者之中,“德”为先。论智谋,刘备比不上孔明;论勇力,刘备比不上关、张。但刘备有高出三人的地方,那就是“德”。这个“德”使三人心甘情愿地为刘备效力,至死不悔。在学生心目中,每一个教师都有管理学生的权力,因此,学生基本上是服从教师管理的。但是教师必须明白,权力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为什么会发生学生不听话,甚至与教师吵架的现象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也是人。学生有自尊心,有人格。当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时候,学生自然会产生反抗情绪。我们发现,凡是学生敬爱的教师,都具备热爱学生的品质,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的教师待人平等,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动辄叫

8、家长,而是用崇高的精神品质去感化学生,身教在先,言教于后。学生的心也是肉长的,只要教师火热的心能温暖融化学生的心,只要两颗诚挚的心息息相通,学生必定会被教师所折服。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就是打我骂我,我也不恨你。”因为我对这位学生付出了爱心,他的成绩上也有我的汗水,他从内心深处感激我对他的帮助,他能不听老师的话吗?由此得到启发,我们又可将教师的素质分为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两部分。所谓非教学因素主要指教师人格中的“德”。非教学因素虽然不属于课堂教学业务范畴,但它能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起主要作用。一个思想道德低劣,没有事业心,不关心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很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那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在人格上征服学生,即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很理想,学生也会积极学习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效应”。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鲁迅先生说:“师如荒谬,不妨叛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有权力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