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药三维组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08179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药三维组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角药三维组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角药三维组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角药三维组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角药三维组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角药三维组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药三维组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角药三维组方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儿科 朱富华 (西安市西华门4号。邮编710003)电话:13720739860 电子信箱:【摘要】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针对目前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疑难病治疗效果的不尽人意。本研究是解决“病方少”之问题,创新一种新的组方模式。本文从1、三维组方的概念和意义2、角药三维组方的方法3、三维组方的临床应用案例三个方面,原创性论述了三维组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供同道在实践中体验。【主题词】中医 角药 三维组方1、三维组方的概念和意义 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中又加入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也指日常生活中由长、宽、

2、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本文所指的三维组方是指在中医临床上,针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症状三要素组成方药。中医的精华在辨证论治,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方证相关,有的放矢,方可生效。 传统的组方方法是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君药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佐助药,二是反佐药。使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和药。传统的组方是君臣佐使构成:四君子汤(和剂局方)人参-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甘草-补中调药为使。使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之证。甘温益气,

3、健脾养胃。再如:桂枝汤(伤寒论)桂枝-君药-透营达卫,解肌发表,外散风寒。芍药-臣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姜枣-佐药-姜枣相合,升腾脾胃之气,益营助卫。甘草-使药-调和诸药。桂枝汤的配伍。桂枝配芍药,一收一敛,和营卫,调阴阳。桂枝配甘草,辛甘助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三组配伍,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健中气。 传统的组方模式,中药为元素+君臣佐使为配伍形式=方剂。又如:银翘散的方解,就显得复杂。银花连翘为君,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芥穗、豆豉开皮毛,助驱邪;薄荷、牛子疏风热,利咽喉。为臣药。桔梗、甘草利咽止痛;竹叶除烦,苇根止渴。合为佐使之药。 新组方模式,它是以角药为主要元素,

4、以(病因+病位)+症状为组方形式而成。这一(病因+病位)+症状之模式是近代名医秦伯未所主张的处方公式。“选用成方大多以主证为主”“选择主证方剂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病因和病位是否符合”。“如果主证相同而病因或病位不符不能认为就是对证处方用药。反过来说,假如病因和病位相符,即主证不尽相同,却有值得考虑的必要”摘自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第230-231页。 所不同的是我们运用角药,形成集团作战。两者的区别在于方剂组方以单味药或对药作为基础或要素。新的组方形式以强有力的角药为主组成。方剂配伍以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角药组方是(病因+病位)+症状之模式构成。 传统的模式可谓雅正之“道”,新的模式可谓出奇制胜之“

5、技”。道技结合,方可尽善尽美。 新的组方方法具有以下的优势 1)角药组方更加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之特色,紧扣证机,针对性强。2)三鼎而立,药力度大,药效面全。3)用药简洁,减少药材的浪费。4)快速辨证处方。5)可以创立新方。它的推广不仅具有较好地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深远地社会效益。2、角药三维组方的方法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减毒增效之目的。治疗顽固性咳嗽伍用麻黄、半夏、五味子。麻黄宣肺、半夏降肺、五味子敛肺,治疗肺气逆乱之顽咳,非宣发不能升清,非肃

6、降不能降浊,非敛降不能使肺气内收。治疗心脏疾病使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润燥,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者配伍,人参复气虚之本,麦冬滋不足之阴,五味子固气泄之标。苏子、白介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治疗寒痰夹食证,三药相合,白芥子温化寒痰,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共凑消痰止咳平喘之效。如消食角药1)山楂、神曲、麦芽;2)焦楂、枳实、槟榔;3)白术、莪术、苍术。“角药”配伍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单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吹气“集结号”,常获意想不到的疗

7、效。“角药”一词,看来陌生,但医生却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着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简单地说,它是三种中药的有机组合(如临床中常用的“三仙”“三黄”“三仁”“三子”诸药)。它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长期临床实践的积累和沉淀,而非简单的药物堆积。在临床上,止咳平喘角药。如:1)冬花、紫菀、川贝母(寒咳)。2)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热咳)。 3)半夏、陈皮、茯苓(痰咳)。4)前胡、桔梗、枳壳(利咽止咳)。5)细辛、五味子、生姜(化痰止咳)。6)麻黄、半夏、五味子(久咳)。7)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痰喘) 角药古方组方分析:1)单角药成方:茵陈蒿汤是由茵陈、栀子、大黄所构成。茵陈清热

8、利湿,利胆退黄。栀子清热燥湿,利湿下行。大黄降淤泄热,通利二便。三药合用为治阳黄主方。又如小承气汤、小陷胸汤。由三味中药组方不胜枚举。2)方中含角药:小青龙汤用于外寒内饮证。外寒用麻黄、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发散在表之寒邪;外指病位,寒为病因。内饮用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痰饮,内为病位,饮指痰饮为病因。五味子、芍药、酸甘合化,敛阴制阳以防燥热之症。共奏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之效。3)三种角药组方:九味羌活汤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治则(发汗除湿+祛风散寒)+兼清里热。药用组合:羌活、防风、苍术解表发汗除湿(病因病位);生地黄、黄芩、甘草兼清里热(病因病位);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病症

9、头痛)合用共奏发汗除湿,兼清里热之效。3、 角药组方体会3.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组方体会 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小儿常见病,小儿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一年中超过一定次数者,即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教材常按营卫失和、肺脾气虚、肾虚骨弱分型医治,但在临床上以脾虚和食积外感居多。例1:体弱、汗出、复感。病因病机:脾胃气虚,营卫不和。处方组成:桂枝、芍药、甘草(调和营卫)(病因病位),黄芪、白术、防风(健脾益气)(病因病位),龙骨、牡蛎、浮小麦(固表止汗)(病症)。例2:体虚、便秘、复感。病因病机:脾虚食积外感。处方组成:焦楂、枳实、槟榔(消食导滞)(针对病因),黄

10、芪、防风、山药(健脾益气)(病因+病位),板兰根、射干、马勃(利咽解毒)(症状)构成。 3.2上呼吸道综合征组方体会 儿童时期,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可见鼻炎,扁桃体炎,腺样体炎。我们把它三者同时存在时称为上呼吸道综合征。当腺样体因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增大的腺样体会堵塞鼻孔,影响呼吸,阻碍鼻腔。鼻窦炎分泌物又刺激腺样体使之增生,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临床上出现鼻炎、扁桃体炎、腺样体炎。其病机为肺窍不利,痰瘀互结。临床组方:辛夷、白芷、苍耳子(病症)(利窍),浙贝、昆布、夏枯草(病因病位)(散结)川芎、莪术、穿山甲(病因病位)(行气活血)3.3心肌炎组方体会 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病

11、因病机主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处方组成:陈皮、丹参、三七(化痰活血)(病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益气养阴)(病因病位),瓜蒌、薤白、半夏(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病症)。4、三维组方的临床应用案例 软坚散结法临床病案三例。积聚、癥瘕、痰核、乳蛾之病。形成机理:风火热毒壅遏、气滞血瘀凝聚、痰气凝结郁阻。 4.1腺样体肥大案 李某,女,3岁,2015年3月初诊。主诉夜间睡时打鼾2日,患儿于两日前因外感,入睡后出现打鼾、鼻塞,张口呼吸,食可,两便调,舌淡,苔白,余无明显不适。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X线鼻咽侧位片示:腺样体肥大。西医:腺样体肥大。中医:“痰核”。病机:痰湿凝结,气血郁阻。证型

12、:痰湿郁结。治宜化痰活血,软坚散结。方用:辛夷3g、白芷3g、苍耳子3g、石菖蒲5g、浙贝母6g、昆布5g、穿山甲3g、丝瓜络6g、夏枯草6g,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周后复诊家长述患儿打鼾症状明显减轻煎服,效不更方,再用七剂,一日一剂。三诊家长述现患儿已无打鼾,改用健脾之剂调理,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复发。组方分析:病因病位:痰气互结。浙贝母、昆布、夏枯草化痰散结。病因病位:痰阻血瘀石菖蒲、穿山甲、丝瓜络活血散结。病位:肺系。辛夷、白芷、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西医对此病除手术外,无特异的内科治疗办法。中医则采取软坚散结,活血化痰的方法,缩小腺样体改善打鼾,张嘴呼吸之症。使许多儿童免除手术之

13、痛。4.2扁桃体肿大案 樊某,男,4岁。2015年3月初诊。主诉扁桃体肿大两年余。查体:扁桃体肿大2度,咽痛,食少,大便干1日1次,眠可,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中医属“乳蛾”范畴。风火热毒壅遏。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浙贝母6g、昆布5g、蒲公英10g、煅牡蛎10g、夏枯草6g、连翘6g、板蓝根10g、射干6g、马勃3g,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上证减,继用七剂。二周后,复诊查体见扁桃体缩小。组方分析:病位风火热毒雍遏蒲公英、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病因痰浊内结浙贝母、昆布、牡蛎、化痰散结,缩核消肿。病症咽痛不舒板蓝根、射干、马勃解毒利咽。4.3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案

14、 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发生腹泻、便秘。腹痛以脐部多见。可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超声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2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案。代某,男,10岁,2015年4月初诊。主诉:反复脐周疼痛5日。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于5日前未有明显病因的出现脐周疼痛,无发热,纳可,休息可,大便干,1-2日1行,小便调,舌淡,苔薄。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未见异常。脐周压痛。腹部B超示:肠系膜肿大淋巴结。西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非特异性炎症

15、)中医:腹痛(痰阻气滞)化痰散结,行气止痛。方用浙贝母6g、煅牡蛎10g、夏枯草6g、连翘10g、黄连3g、延胡索6g、白芍10g、砂仁6g、木香3g、生姜3g、大枣3枚、炙甘草3g,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周后复诊患儿自述脐部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七剂以巩固疗效。后一月后,随访未发。组方分析:病因气滞痰阻浙贝母、煅牡蛎、夏枯草化痰散结消肿。病位胃肠生姜、大枣、炙甘草温中散寒。病症脐痛延胡索、白芍、木香、行气止痛5、小结 本文所讲述的病因、病位、病症三维组方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组方方法。针对病因,是治病求本。针对病位,强调时空。针对病症,是消除痛苦。三者联合解决疾病的核心问题。参考文献1、朱富华 角药实验初探 第十五届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第46页 2011年 甘肃兰州2、朱富华 角药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第28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第502页 2011年 浙江宁波3、朱富华 角药的理论的起源与沿革 陕西中医药 2007;1(2):47-494、朱富华 角药配伍机制和作用 陕西中医药 2009;3(3):19-225、朱富华 现代名老中医角药运用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