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07479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调研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农问题调研报告导读: 本文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持续保持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 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维护好、 实现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阜宁县的三农工 作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业增效成果显著,农村社会大局 稳定,同时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门调 研,现形成报告如下:一、十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1、农民增收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4250 元,比九五期末增长96

2、5 元,年递增5.29。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扶持。自*年全面实施农村税 费改革以来,中央、省、市、县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扶持农 业、反哺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民承担的 费用及劳务由*年的 1.95 亿元(人平 240 元)减少到*年 0.42 亿元 (人平56 元)。累计发放三项补贴5101 万元,其中种粮补贴4021 万元、良种补贴 700 万元、农机补贴 380 万元。二是种植业增势明 显。*年种植业产值8.42 亿元(*年不变价),比*年增13。三是农 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十五”期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作的组织协

3、调机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中介服务成 效显著。新增劳务输出48031 人次,新增劳务收入约1.09 亿元。至 十五期末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 20.17 万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 12.11 亿元。四是林牧渔业量效双增。全县*年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 亿元,农民来自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达1200 元。2、农业增效成果显著。首先,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年全县粮食 播种面积160 万亩,总产近71 万吨,比*年增 18.3,单产440 公 斤,比*年增3.8;棉花栽植面积近8 万亩,单产皮棉82 公斤,比 *年增15.5;油料播种面积19 万亩,总产近3.3万吨;疏菜特经 复种面积发展到35 万

4、亩,是*年的1.5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 食结构调整上扩大了小麦、水稻的种植面积,缩小了小杂粮的面积, 优质高产小麦、水稻的品种应用比例达 86,*年被农业部表彰为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逐步形。全县形成了 河南片优质粮油生产,城郊及沿线棚室蔬菜生产,沿河、沿荡水面立 体种养,阜益沿线加工蔬菜,渠北旱粮及优质果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 化生产区域。农作物品种利用不断更新。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由“九五”期末的 95上升到目前的99。科教兴农步伐加快,新 型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水稻、三麦、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 技术年平均应用面积在 100 万亩以上,水稻育秧实现了旱育

5、化,棉 花生产做到双膜育苗、覆盖栽培;保护地栽培在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 累计推广面积近45 万亩次;秸草还田和平衡配套施肥年推广面积均 达 80 万亩次;全县病虫草综合防治率达 95以上,为九五期末的 1.32 倍,三麦、水稻后期病虫及棉花棉铃虫统防统绐率达90。农 业示范工程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先后建立了县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方,累计建设面积超过12 万亩。其次,林牧渔业 有了长足发展。林业生产上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防护能 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基地建 设初具规模,资源总量不断扩张;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全县 现有成片林 35.2

6、 万亩、四旁树木5000 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31.5 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 16.6、农田林网控制面积 110 万亩、建成 绿色通道252.6 公里,“十五”期间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杨树产业基地 县、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县和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县。*年连 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绿化先进县,*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 畜牧业上的优势生猪、家禽稳定发展。生猪年饲养量达 240 万头、 年出栏商品猪150万头、苗猪饲养量达22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600 万只。羊、兔、鹅为主的食草家禽养殖有了明显增加,畜禽生产规模 化、区域特点明显,生猪规模养殖达30,家禽达70,全县形成 了四大产业带即:沿渠苗

7、猪产业带、河南商品猪产业带、沿射阳河家 禽产业带、沿荡水禽产业带。良种畜禽全面普及。全县良种二元母猪、 三元商品猪比例逐年增高,达 55。良种蛋鸡、肉鸡、草鸡比例达 85。渔业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十 五”期末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25.4 万亩,*年可实现水产品总产量 5 万吨以上,可实现渔业产值9.2 亿元,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 得显著成效,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达 62.5;林牧渔 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林牧渔业发展势头较好。“十五”期间全 县有 9 个产品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产品、三个获省产品、7 个产品被 认定为无公害产品、16 个无公害基地。休闲

8、林牧渔业初露头角,林 牧渔业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羊寨的桃花园、公兴的垂钓中心已成为 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林牧渔业产品的年出口创汇达*多万美元。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全县形成了由众多龙头牵引的蔬菜 产业化、稻米产业化、棉花产业化三条产业链。全县拥有年销售额 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加工企业 70 家、年经营额超千万元的农产 品批发交易市场 22 家、年实现经(运)销额超 10 万元的农民经纪 运销人 1.52 万人。12 个农产品获省市名优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54 个、获得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1 个、绿色食品 1 个。第四,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县先后实施并

9、完成农业综合 开发第五期、第六期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 3 个和世行二期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 16.23 万亩,完成投资 1.12 亿元,通过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提高 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项目区种 植水平。第五、水利工作得到强化。以防洪保安为主,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 设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十五”期间,全县共做土方5600万 方、疏浚大中沟渠 4132 条、加修圩堤 840 公里、新建改造闸站桥梁 1137 座,凿井 24 眼,增加供水人口 25 万人,发展防渗渠道 132 公里。第六,农业机械程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0、大中型拖拉机由九五 期末的397台猛增至865台、联合收割机由450台增至920 台、农 田排灌动力机械由 9622 台增至 15179 台,特别是插秧机在县内试 验示范取得成功,在全县迅速推广251 台。3、农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着 重做好农民负担的监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村务公开和民主 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 和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预决算制度。对涉 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实行“公示制”,对经营收费和服务性收费进行 专项治理,对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群众信访和举报做到及时接待、及 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11、,对农民负担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实 行微机化管理,定期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决维护农民土地承包 合法权益。集中进行了土地承包法实施前的培训和宣传贯彻,全县共 培训 760 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5600份,对土地二轮承包工作进行 了后续完善,累计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9 万份,累计签订土地承 包合同 209652 份。基本做到“三到户”即:“田块分配到户、土地 承包合同签订到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对土地流 转行为进行规范,接待并处理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纠纷 209 人次。 健全并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相应的工作班子特别是村级 的二组一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

12、民代表会议)初 步建立并正常开展工作,村务财务按季进行理财公开,重大的村务、 财务事项都通过村民代表及时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全县普遍实行村账镇代理,按季进行 结账记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村级三项资金由县统一进行预算审批、 集中统一审核拨付,村级债务化解取得初步成效,净化解村级债务 6000 万元。二、当前三农工作面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农民增收面临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 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二是错位 的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 空间;三是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

13、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 民增收的速度。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业 科研体制的不畅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科技发展的不足限制了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四是扭曲的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 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 的增收,都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 在各种缺陷与不足。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政策环境 由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 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民 收入再分配存在明显非农偏好。尽管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额不断增 长,但增长幅度远远低于

14、财政支出的增长,无论是财政支农占财政支 出的比重、农业基建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还是农业投资比重都呈 下降趋势。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按保护价 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优质优价的政策因多种原因未能很好地贯彻执 行,存在限收拒收,压级压价和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由于一些 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 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 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五是萎缩的农外就业途 径不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六 是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 好的

15、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 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县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 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 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 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闲置浪费,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 常发挥作用;公路发展滞后,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邮政通讯网络不 健全,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下。2、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市场化生产不足, 农业增产与增效矛盾突出。大宗农产品市场总量饱和,积压卖难;同 时优质农产品明显市场供给不足。农业增产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现象

16、比较普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报酬率偏低。现有农机具结构 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具技术档次低、农机服务产业化程 度低、农机服务体系因设施、手段不健全面服务功能差。林牧渔业增 效潜力不大。全县森林资源总量较少、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树种 单一、木材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径材加工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 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种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差,水产 上的苗种质量不高、养殖基地不配套塘口老化、水产产业链不够完整, 畜牧水产的检测、检疫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且组织 化程度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偏少、偏小,龙头企业与农户及农产品基 地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销关系不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特色不明显, 基地建设滞后;各类农民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不突出,进入市 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区不够集中连片,不能发挥 规模效益;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项目投入不足,招引“三资”办法不 多。3、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农民负担方面一事一 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规定出入较大,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