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06820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四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四首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序号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出 席缺课学生课 题诗四首课 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背诵古诗,了解诗中的名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背诵并默写四首诗。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内容分析与整合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情分析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不高教学

2、方法诵读法 联想法 讨论法 点拨法教具(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导入。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二、读读讲讲问问。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问

3、: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陶渊明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四、登岳阳楼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田园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五、作者简介六、整体感知教师播放示范朗读,

4、学生细听。七、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 “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

5、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八、总结九、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歌2、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朗读)(自主、探究)(学生朗诵诗歌)板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首:地理位置颔:登楼怀古伤时

6、颈:忧国忧民的心绪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检查意见组长(签名): 年 月 日教学反思课时序号授课日期授课班级学生人数出 席缺课学生课 题诗四首课 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背诵古诗,了解诗中的名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7、。内容分析与整合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情分析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不高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法 讨论法 点拨法教具(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时间备注教学内容: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通过作者叙述出

8、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三、课文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的答案: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

9、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五、导入新课渡荆门送别1、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六、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

10、联中的“随”、“尽”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七、课堂小结八、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歌。2、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自己去赏析。(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朗读)(自主、探究)(学生听示范朗读)(学生自主探究)板书设计使至塞上 检查意见组长(签名): 年 月 日教学反思多读、多想、多记、多写 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赏析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