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066049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 1.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学问,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稳固上一节的学问,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根底,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详细内容和详细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其次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把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娴熟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

2、学习来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响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比照法、试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气氛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试验结果的过程培育学生形成勇于探究、擅长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响。 二、说学情 1.学问储藏: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讨论的热忱。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学问和试验技能均有限,虽对

3、探究性试验感兴趣,但却不肯定能够乐观地主动地去观看、思索和探究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试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怀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纳:“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试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试验方面:演示试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试验。 3.多媒体帮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看现象提出猜测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把握试验探究、比照争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4、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稳固阶段。 2.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的学习。是通过原子构造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响,难点是试验的观看、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响的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响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响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响是可以通过转变反响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

5、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育学生的归纳、推理力量,以及学生思维的宽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把握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增加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试验方案设计的沟通提高表达力量和筛选、优化试验方案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学问,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深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泼,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阅历,能乐观参加争论,探究的力量比拟强 4.学生对试验探究有着深

6、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构造有肯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学问。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学问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试验探究、小组争论沟通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时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展试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展小组沟通争论,赐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制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奇怪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严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试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学问和阅历,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试

7、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地参加到试验验证、试验猜测、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试验、媒体图片展现 3、演示试验,改良试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现。 3.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学问】: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试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预备

8、: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回忆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响,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觉,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简单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忆旧学问,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与试验的学生进展提问,并进展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试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9、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试验的设计、结果进展沟通和表达,并答复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说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现线粒体的构造,指导学生进展观看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分,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帮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留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

10、烧放能过程比拟,有什么区分呢? 简洁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回答下列问题(线粒体) 观看线粒体的构造,并答复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展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构造。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展分组争论后,分别叙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拟两者的区分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用幻灯片展现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小组争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提出问题:人体全部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展有氧

11、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状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拟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分,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举诞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争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一样、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指导学生进展资料分析和争论。进展争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学问,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4.高一年级化学教案范例 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

12、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根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推断典型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查阅资料、观看及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试验和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洁物两局部。 前一局部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争论分子的根本性质。教材一开头从人们所熟识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枯燥;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

13、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试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根底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学问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现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方、引导读者去

14、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熟悉。 教材的其次局部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试验为根底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洁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把握的有关分子学问进一步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分子学问。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信任,承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拟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