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066017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

2、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

3、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

4、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

5、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

6、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

7、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

8、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

9、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

10、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11、。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