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华子良》评论.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059480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剧《华子良》评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华子良》评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子良跑 转换场景 革命营救的刻不容缓 奔向新时代的急切心情 京剧华子良是第一次以这个闪光的配角为中心,以他忍辱负重,承受来自敌人的嘲弄,来自战友以及亲人的误解而默默为党传送情报,积极营救难友为主线而独立成章的舞台艺术呈现。鉴于原作的篇幅,人物所处环境的局限,要为其单独立传,确有相当的难度。 华子良人物塑造的最大难点,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与特殊的斗争方式。她既不可能像许云峰慷慨陈辞、舌战群顽般轰轰烈烈,又不能似江姐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般悲壮感人。他是背着“软骨头”“怕死鬼”的沉重十字架,在敌特监视的眼皮下,在难友亲人的蔑视中,以“细雨润物静无声”的方式为党工作。这“万千痛楚

2、压心头”的处境,给人物在舞台的艺术展现与个性的张扬上带来了不小的局限,这是此一人物塑造的劣势。然而,这一劣势在戏曲艺术的特点帮助下,又可转化为优势与强项。 该剧取材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中的一段史实: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后,蜷缩在重庆的国民党加紧了对白公馆革命者的疯狂迫害。按照党的指示长期伪装疯癫的华子良,一方面承受着不明真相的战友的误解,一方面又要经受敌人的怀疑与考验。他忍辱负重,尝尽苦难,肩负起监狱内外沟通联络的职责,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营救难友的任务。该剧题材选择独特,切入巧妙,视角新颖,着力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高昂旋律,同时又予以主人公更多的人性展示,通过华子良特殊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活

3、动来讴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刻画革命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有敌不能恨,有友不能亲,有妻不能爱,有子不能认的独特人物形象。全剧节奏明快流畅,京剧本体意识强烈。不仅整体舞台呈现精美,且念、唱、做、打俱佳,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探索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有些场面如“耍鞋戏敌”、“挑篓下山”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和戏曲院校的示范教材;音乐上,既保留了京剧唱腔原汁原味的韵律,又根据人物的特定环境和情感做了大幅度拓展,流畅优美,激情饱满。此剧演出阵容强大,技艺精湛,特别是饰演华子良的王平有着淋漓尽致的发挥。舞美设置虚实结合,富有意境。全剧显示了强烈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是一部独具

4、品味,满足了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京剧现代戏。 小剧场京剧小剧场京剧的源起要追溯到10年前。2000年,王玉珍看了小剧场话剧地质师后很受启发:既然话剧可以通过小剧场的形式,让演员与观众如此近距离地交流,京剧也一定可以。很快,在北京京剧院的组织策划下,第一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出炉了。这部戏脱胎于传统戏曲名段,其剧情本身就极具张力和悬念性。经过加工后的马前泼水大获成功,观众反响强烈。尤其是在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巡演中,青年大学生们对这种崭新形式的京剧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演出票早早告罄,剧院不得不出售了一些站票。在这些观众中,很多都是第一次现场接触京剧,这次观戏经历成为相当一部分观众喜爱京剧的

5、开始。由此,王玉珍与北京京剧院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推出了小剧场京剧阎惜姣、玉簪记、浮生六记,将小剧场京剧连缀成了系列。其中,马前泼水和阎惜姣分获第七、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赛事的金奖、银奖,而不久前刚刚在厦门落幕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浮生六记又捧回了“优秀剧目奖”。经过10年的创新探索,北京京剧院首创的小剧场京剧已经成为继该院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红色经典戏后又一个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和业界专家的肯定。 在王玉珍看来,小剧场京剧的实践最大的意义在于“让黑头发的观众走进剧院看京剧”。由于小剧场京剧着眼于用现代的元素包装、强调语言与表演的时代特征,因此得到了大批青年观众的喜爱。为了能更多地与年轻人沟通

6、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剧院还借鉴小剧场话剧的模式,在每场戏结束之后与观众展开现场座谈,让大家随意发表看法并详细记录。小剧场京剧的“青春气息”还体现在演员阵容上,这些剧目全部由北京京剧院青年京剧团的演员出演。这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有20多岁,有的演员甚至是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就担纲起了剧中主要角色。31岁的杜喆在昭王渡中扮演昭王,是剧组中的“老大哥”,当谈到表演小剧场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区别时,他的感受是:互动性、随机性。他坦言,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近在咫尺,脸上的一粒汗珠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整台戏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过程。由于少了很多束缚,演员可以灵活处理,甚至根据实际

7、情况即兴“改戏”。但他也说:“这不意味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的手眼身法步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 北京京剧院在小剧场京剧上的探索之路远没有终止,王玉珍还有着更大的“野心”将小剧场京剧进行巡演,将剧目带到基层去、带到农村去,让更多的人以“小”见大,欣赏并热爱京剧艺术。现有剧目还需要进一步去糙取精、打磨精致。这个剧场大概能容纳四五百人的样子,但是舞台、音响、化装间等都一应俱全。正是马力想要的“京剧小剧场”的模样。他说,他就是想通过这种“京剧小剧场”的探索,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近京剧认识京剧。 “北京需要像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这样的大剧院,也需要只有几百个座位甚至几十个座位的小剧场。大剧场从来都是从

8、小剧场开始的!”多次辗转欧美等国演出和学习的马力发现,纽约有一条百老汇大街,两旁坐落着几十家剧院,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上演的都是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演出一些实验性的剧目。这给了他非常大的启示。 他迫切地回到祖国,开始着手“京剧小剧场”的调研和探索。2009年12月,马力和一批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们,怀着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的抱负,积极酝酿,试图创建一个以传承国粹、推出新人、继承创新、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平台“京剧小剧场”。马力说:“我希望通过这种尝试,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演员,在相对固定的场所定期

9、为京剧爱好者和观众进行公益性和宣传性的系列展演。我相信,我们富有青春气息的的表演,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京剧的独特青春和魅力!”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在一次政协会上指出,“大制作”不是京剧的出路。确实,大型演出价格偏高,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要。高端化、小众化的现实更是把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不少人表示:“票价确实太贵了,谁还能看得起戏?”而这次京剧小剧场演出的票价只有十元,甚至不少观众是免费入场。一位观众开心地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戏楼、戏台,也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看大戏,有种时空流转的感觉,太好了!” 这种探索确实让京剧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马力说,以后京剧小剧场每周都会有优秀青年京

10、剧演员的演出!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京剧小剧场带来了一股新鲜并充满活力的血液。这是年轻的马力和马力们对于京剧的探索,也是京剧舞台上一个有益的信号。京剧要振兴,不仅仅需要走进校园走出国门,更需要到街头巷尾的老百姓中去演唱!京剧小剧场,酝酿着京剧大梦想! 且让我们给马力和马力们报以最真诚的掌声! 期待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广,更期待着这样的京剧小剧场可以在北京乃至中国遍地开花。“让京剧小剧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梦想花开”,这是马力的梦想,是更多京剧人的梦想,更是广大京剧爱好者的期待,也必将是京剧国粹和戏剧艺术的福音。 源於西方实验性格的小剧场形式,於本世纪初跨越话剧疆界,分别进入两岸的戏曲

11、领域,包括昆剧,京剧,越剧,豫剧,川剧等大型剧种,几乎都以小剧场的精神与形式,试图为传统戏曲开辟新局,筑构新貌,可谓戏曲现代化发展的最新趋势.由於小剧场艺术颠覆传统,革命创新的性格基因,为戏曲提供了许多探索的可能性,各类型的戏曲小剧场作品,也在这股实验创作的时代潮流中,呈现出各种现象与做法,更展示了戏曲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景观.本文以两岸小剧场京剧之实验作品为观察范围,包括大陆作品北京京剧院阎惜姣,马前泼水,浙江京剧团红拂,李六乙巾帼英雄三部曲(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台湾作品:国光剧团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等八部作品,针对小剧场京剧的实验性格特徵,突破革新思维,与具体实践成果等进行探讨

12、,分析京剧在现代化进程中最新潮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掌握小剧场的演出特质对京剧现代化发展的影响.2000年8月2日,北京市艺术研究所邀集了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该剧的制作人陆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桢、刘彦君,研究员吴乾浩、谭志湘、刘文峰,研究生部副主任路应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培仲,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黎继德、编辑部主任陈慧敏,中国京剧编辑部副主任王晓峰,戏曲艺术杂志社的李锋,北京剧协的杨乾武,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的郭竹青,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钱世明、丁汝芹,副研究员于文清、马海玲,资料室主任张燕鹰等,对北京京剧院最近上演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从表演形式、人物形象、剧本结构,以及该剧上

13、演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研讨。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华生主持了会议。陆翱首先介绍,该院早在1995年就开始酝酿演出小剧场京剧。之所以要采用“小剧场”的形式演出京剧,主要是考虑到要为当代的年轻人写一些戏。小剧场演出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性是青年人比较容易接受的艺术模式。我们是想借助小剧场的形式,向当代青年人展示京剧的形式美。我们编好该剧后,曾到一些大学去演出,受到普遍欢迎。我们所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得到了预期的反馈。我们剧院的创作人员和青年演员在这个戏的创作过程中,也都有所思、有所悟。吴乾浩认为,旧时的“家班”演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现在的小剧场演出,因而利用小剧场演出京剧既是一个

14、新的事物,又是在另一层面上的回归。小剧场京剧的表演比大剧场的表演难度更大。由于演员与观众距离的拉近,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不管是表现剧中人物的,还是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观众都一目了然。因而小剧场京剧不是把京剧的表演简单的从大剧场搬进小剧场,要弱化包括化妆、表演等在内的各种程式,化妆和表演都应当更接近生活。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由于张继青主演的痴梦,在传统戏中是少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完美程度,北京京剧院演出的马前泼水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可能很难有所超越。下次再排小剧场京剧是否可以考虑选择现代题材。刘彦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对这种演出的形式感兴趣,让人联想到中国戏曲

15、史中常常提到的堂会戏。乐队放在观众能看见的舞台两边,有时与演员进行应答,参与到戏剧中来,成为剧情的一部分。演员换装也在舞台两侧观众看得到的地方,展示了戏曲作为一种行为的全过程。第二,感觉剧本还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原意是要对传统思想有所突破,试图用当代意识和新的观念重新解读这一历史故事,但实际上新的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似乎比以前旧剧中的观念更加陈旧。旧剧中的崔氏被定位在男权中心的话语环境中,是公认的“坏女人”。作者把崔氏定位为出身书香门第的富家小姐。在这一前提下,崔氏的行为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崔氏主动“休”了朱买臣,想要表现的是:女人也可以说“不”。但是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朱买臣“家徒四壁”的情况下,崔氏的说“不”,是否就一定合理呢?由于作者笔下的崔氏“休夫”没有过渡,没有鲁迅在小说伤逝中描写的那样的过程,因而不能激发人们对崔氏的同情。崔氏的撒泼所显示的是一个神经、心理不健全的女性。特别是让新婚之夜的丈夫秉烛夜读,揭示了她“你的前途,我的富贵”的内心世界,不但没有突破旧的传统意识,反而更加陈旧、落后。第三,从西方传入的小剧场演出,是对商业性演出的一种背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其特征就在于它的表演的实验性。就目前而言,此剧的实验性特征还不太明显,旧有的、夸张的程式应进一步削弱,强化表演的真实性、细腻性。另外乐队是否可以考虑减少一些乐器,或者在音量上加以控制,以适应小剧场的演出。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