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平仄.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053853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的平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近体诗的平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近体诗的平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近体诗的平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近体诗的平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体诗的平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体诗的平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体诗的平仄篇一:“仄仄平”和“仄平平”(可以想象成锣鼓点的“咚咚锵”和“咚锵锵”)。按照以下7条规则,可以把所有标准格式推出来: 1、“首对”“三字尾”,若非“仄仄平”,必为“仄平平”。 2、“仄仄平”前是两“平”,“仄平平”前是两“仄”。 (此即五言首句正格) 3、“首对”和“颔对”不能重复,一个若以“仄仄平”为尾,则另一个必以“仄平平”为尾。 (据此可得五言颔对正格) 4、“出句”平仄与“对句”一一对应且相反。 (即同一位置的字,对句若为“仄”,出句就为“平”,据此可得首出、颔出正格。据以上四条,可得五言绝句正格。) 5、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平”或者两“仄”就成七言。加的规则是

2、“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举例,“平平平仄仄”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据以上五条,可得七言绝句正格。) 6、把以上所得绝句正格再写一遍,就是律诗正格。 7、不论绝句律诗,如果“起句”“入韵”,只需用该诗正格的“末句”替换掉原来的“起句”即得。 此外,如果“首对”“三字尾”是“仄仄平”,该诗一定是“仄起”;如果是“仄平平”,该诗一定是“平起”(这一句懂不懂都行,没啥关系,我就是给那些用惯了这些说法的人看的)。 我把以上规则编成如下正格口诀,这就是终极心法了: 学诗五言始, 首对尾记清。 仄起仄仄平, 平起仄平平。 双平前为仄, 两仄前须平。 出句正相反, 首颔不能重。 律诗来两遍,

3、添字成七言。 入韵起翻末, 孰云平仄难。 三、不标准格式变格 除了标准格式之外,近体诗还允许一些不标准格式存在,即“变格”。写诗时用“正格”、“变格”都不算“出律”(即犯规)。古人把这种用“变格”的行为称之为“拗救”。顾名思义,“拗”就是“拗口”(很多人,包括百度百科,把“拗救”读成“niu jiu”,真是能气活古人),“救”就是“补救”。 那么,近体诗为什么要有“变格”?或者说要允许“拗救”?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任何语言乃至任何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就诗而言,辞粗鄙,尚能表达出思想或意境(想想打油诗),谓之“辞达意”,属中下品;辞美,且与其意相得益彰,谓之“辞得意

4、”,属上品;辞美,甚至过于其意,谓之“辞夺意”,属中品;辞美,但不知所云,谓之“辞害意”,属最下品。 写近体诗时,总不能为了节奏感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特别是很多专属词,如人名、地名、成语、典故,都是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的,用了这些词造成平仄不对,“出律”、“拗口”怎么办?所以大家逐渐探索形成了“拗救”的规则,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持节奏。 二是在部分诗人用“拗救”的方式写出一些名句后,大家发现这些“拗救”之后的节奏也很不错,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此种“变格”比“正格”还常用了。这种现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词”的兴起。大家争相创造节奏和谐的变格,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词牌”。由诗盛到词盛

5、,其实是文化进一步繁荣的表象。 很多进阶水平的人可能认为,平仄的正格并不难掌握,“拗救”才头痛。其实,“拗救”的规则更简单,只需记住如下四句拗救口诀: 为诗首字姑不论, 最忌长平也忌稀。 稀要补平长要断, 此拗邻救无玄机。 具体解释如下: 1、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几乎都可以不论“平仄”。 (首字平仄只有一种情况“平平仄仄平”能造成拗,但是也有办法救,救法下面3中详解。) 2、写诗第一忌“长平”。连续四个及以上的“平”声就叫“长平”。出现“长平”拗句就出律了,而补救的办法则是“断平”,即把犯错那个字旁边的“平”改成“仄”(即此拗邻救)。 (“长平”是非常影响节奏的,比如正格“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

6、第四字必用一个平声字,那么就成了“平平平平仄”拗句,非常难听,联想一下忐忑的“啊啊啊啊嗷”。这时候必须把旁边第三字那个“平”改成“仄”,成为“平平仄平仄”变格,这种救法就叫“断平”。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在的好多研究者,包括王力先生都没有弄明白,把它当成了“三拗四救”,其实这种变格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四拗三救”。) 此外,“仄平平”格式的“三字尾”,如果第一个字用了“平”,变成“平平平”,通常被叫做“三平调”,应该尽力避免。实在避免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唐诗中也不乏此例。 3、“长平”之外,还忌“稀平”。“稀平”指相连的“平”声太少了。不论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在“三字尾”和其前面两字构成的“2-3”节奏

7、中,如果一个连续的“平平”节奏都没有,就造成了“稀平”拗句。补救的办法是“补平”,即在邻近犯错那个字的地方补个“平”声,把一个“仄”换成“平”(亦此拗邻救)。 “补平”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发生在“对句”中。如本节第1条提到的,五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平仄仄平”拗句,整句一个连续“平”声都没有,“稀平”了。补救规则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用“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救句。七言的情况只是前面添了个“仄仄”前缀,无甚关系。 (这种通过调节本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自救”。) 第二种发生在“出句”中。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句式,第四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

8、么就成“仄仄平仄仄”拗句,“稀平”了。此时本句已经无法补出连续“平”声,只能在对句中加补“平”声,以找回平衡。救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由“仄”改“平”。这样出句“仄”声声声顿挫,对句“平”声婉转悠扬。七言仅需前加二字,余同。 (这种通过调节对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对救”。由于出句中已经没有连续“平”声,所以有时干脆把这一联写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请留意,这两种犯“稀平”的句式正好是一出一对的一联。这就意味着,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产生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变格,此即“一字救双拗”。 总结一下拗救规则,更可看出其简单。由于“平”声是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格律要求

9、的关键,连续“平”声过多、过少都拗口,需要补救。具体就两种情况: (1)连续“平”声太多犯“长平”或者“三平”,分别发生在以“平仄仄”、“仄平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对句中,而其刚好是一联。 (2)连续“平”声太少犯“稀平”,可能发生在以“平平仄”、“仄仄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和对句中,而其刚好也是一联。 近体诗的句式正格,本来也只有这两种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记住“仄仄平”、“仄平平”六个字,就掌握了近体诗“平仄”迷宫的钥匙。 四、几点补充 前面已经把近体诗“平仄”的规律说完了。这里说的,只是针对有一些近体诗知识的进阶者,因为他们可能对上面的一些说法,尤其是跟之前所学不一致的地方,存在疑惑

10、。初学者不用往下看。 1、为什么讲“稀平”而不沿用“孤平”的说法? 因为“孤平”这个说法不仅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拗救”的根本原因,而且造成了很多的理解上的困难。无论是按王力先生的定义,还是启功先生的定义,都存在要么归纳不出普遍规律,要么可找出违反规律的反例的问题。 2、对句相救不是有类似“出句三字拗,对句三字救”的情况么? 这个根本就不是因为拗救,而是为了对仗。对仗的要求是,出、对两句每个字平仄相反。这个关拗救什么事?(这个说法据说是从大学教材里学来的?)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好使么?篇二:近体诗平仄规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1、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

12、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

13、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

14、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