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裸燕麦.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0500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奇的裸燕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神奇的裸燕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神奇的裸燕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神奇的裸燕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奇的裸燕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奇的裸燕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麦,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古书典籍多有记载,并养育了一方百姓铸就了一方文明,本草纲目记载:“燕麦,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性甘,平,无毒。”进入21世纪,人类对燕麦的关注更甚,中国教育电视台汇聚众多专家学者专门拍摄制作了神奇的裸燕麦节目,使燕麦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引发了国人对燕麦深层认知,燕麦依托于中国农业产业幻化出的健康财富和时代价值引起了国人对燕麦产业的探索和发展。(建议配图)天赐良品神奇的裸燕麦燕麦的古往今来燕麦分为裸燕麦和皮燕麦两大类,西方以栽培皮燕麦为主,中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燕麦为主。在我国裸燕麦的种植面积占世界裸燕麦种植总面积的92%以上,集中产区是内蒙古的阴山南北,河北省

2、坝上,山西省太行山和吕梁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六盘山、贺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燕麦,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最初,只是作为牲畜的饲料,到秦代,人们开始食用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西北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西北人主要以燕麦面食莜面为主要食用形式并延续至今,并形成了以莜面为代表的西北饮食文化。“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以丰富细腻的感情将燕麦填充在自己的思想里,一展与友如同燕麦与地的感情,令人心生温暖。世界权威植物学家认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1

3、935年瓦维洛夫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八大中心中指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1960年斯坦顿在燕麦与燕麦改良书中说“大粒裸燕麦(莜麦)绝对起源于中国”。1967年,茹考夫斯基在育种的世界基因资源中更进一步指出:“裸粒类型燕麦是地理特有类型,在中国与蒙古国的接壤地带由突变而生,因此,这个发源地可以认为是裸燕麦初生基因中心。”世界裸燕麦的正统基因诞生于中国并延续至今。正是当玉米、红薯这个舶来品进入我国并扎根发芽的时候,裸燕麦从我国内蒙武川走进了欧洲,并以燕麦片的形式成为了西方贵族的健康食品。当燕麦片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性的健康美食的时候,我们才惊觉,原来泱泱华夏的大西北才是这颗农作物的故土。裸燕麦,一个

4、顽强的生命西北人种植燕麦有这样一句俗语:“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簸,煮了一锅。”形象演绎了燕麦的农耕种植异常简单,裸燕麦无需田间管理,不用施化肥,不用施农药,所以早期很多农户会将燕麦种随意撒在沟坡上,让它自己生长,坐等收成。燕麦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北的丘陵和高原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年均气温2.5,燕麦喜凉爽,种子在12就可以发芽,幼苗能在零下2-4的低温环境下生长。西北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土壤瘠薄,以沙化地、盐碱地为主。燕麦叶长而细,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根须细长,能深至地下2米,牢牢抓紧泥土,最大限度吸取更多的养分。燕麦这样一棵植物,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生理特性,将它植种于江南雨水丰沛

5、之地,虽能茎叶繁茂,却无法结成饱满的籽粒,因此在我国南方及低海拔地区燕麦难以推广种植。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我国内蒙古武川县位于北纬41,是中国的“燕麦故乡”和“莜面之乡”,素有“武川莜面甲天下”之美誉。裸燕麦保健营养、变身受宠我国西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馍馍饿断腰。”人食用燕麦后耐饥饿,而且以燕麦为食料的骏马矫健、耐力强,正是这种人强马壮才成就了当年成吉思汗携子孙驰骋欧亚大陆的辉煌历史,或许这就是人们称燕麦为“九粮之尊”、“粗粮之王”的主要原因。就像寒风冰雪之于天山雪莲,悬崖峭壁之于千年人参,在所有恶劣环境下能够坚强生存下来的生命

6、,都蕴含着天地之精华和宇宙之能量,高寒、贫瘠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燕麦极高的营养价值。救荒本草指出,燕麦性平,味甘,归肝、脾、胃经,能益脾养心、敛汗。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中燕麦位列第五,是唯一上榜的粮食谷类。“每天食用140克燕麦能降低胆固醇21%” -1963年国际著名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 “凡是用燕麦可溶性膳食纤维制成的食品可允许注明食用该食品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1997年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经常摄入燕麦-葡聚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肝固醇浓度” -2009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每日食用50100g的全胚芽裸燕麦米对预防和防治二型糖尿病有效

7、果。 2011年北京大学裸燕麦对二型糖尿病的干预研究结题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综合分析,中国裸燕麦含粗蛋白质达15.6%,脂肪8.5%,还有淀粉以及磷、铁、钙等元素,与其它8种粮食相比,均名列前茅,同时燕麦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4.7倍和7.7倍。神奇的裸燕麦亦粮亦草,宜人宜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解决温饱已经不再是生产燕麦的主要任务,燕麦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开始更多关注燕麦的营养成分构成,并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它的健康保健功能。燕谷坊股份公司历时三年的科技攻关,十二位有着博士学历的科研团队的努力,诞生了21世纪粮食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典范裸燕麦成米技术,该

8、技术属于机械物理冷加工,将裸燕麦通过去壳、去芒刺、去皮、破壁、去糙之后变身成为燕麦胚芽米,使得燕麦步入了米粮家族,燕麦的营养价值更易释放被人体吸收。裸燕麦变身受宠,从此跻身于主粮家族,传统产业焕发出无限精彩。中国西北大漠主粮,保健更营养。小贴士:武川莜面甲天下莜面,由裸燕麦(西北人称为莜麦)磨成粉做成的食物,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风味美食,西北民间流传着关于莜面的顺口溜“冷调校面捣烧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们口水流。”中国“燕麦故乡”武川的莜面最为出名,武川莜面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蒸、炸、汆、烙、炒五个大系列,40多个品种,武川也被称为中国的“莜面之乡”,素有“武川莜面甲天下”的

9、美誉。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是世界裸燕麦的发源地,600年前裸燕麦从此地走入欧洲,1986年,我国国产第一袋燕麦片即诞生于此。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平均日照可达16小时,经过几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孕育出最适宜裸燕麦生长的黑黄交错的特殊沙土土壤,汇成了裸燕麦最佳的生长环境。武川有燕谷坊10万亩燕麦种植基地,也是燕谷坊探索践行中国燕麦产业化梦想的起点。去掉小贴士:内蒙三宝“莜面、土豆、羊皮袄”被誉为内蒙三宝,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莜面在内蒙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莜面属塞北高寒农作物,是由燕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科学证明,莜面富含八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丰

10、富的亚油酸、高膳食纤维等,含量均为五谷之首。莜面作为西北最重要的饮食之源,养育着西北儿女。莜面故事:汉武大帝西北霸业军粮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

11、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莜面-来自唐朝的味道。 隋朝末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

12、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称其为“莜面窝窝”。又叫“燕麦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时值秋收季节,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上前问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当地人的吃法仅仅是把莜麦磨成面,加水和好再蒸熟,就和吃馒头一样。特别单调。于是,便把“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制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种吃法传给了他,此人名叫“袁焕”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焕的子子孙孙为躲避战争一大部分迁徙到了内蒙武川、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等地,日久这种民间美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地,成为西北人民的家常美食,现如今这些地域还保存着“莜麦”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属于全人类的“民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