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喷泉实验.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04981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的喷泉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氨的喷泉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氨的喷泉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氨的喷泉实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氨的喷泉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的喷泉实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氨的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氨的喷泉实验的操作技术,探讨本实验的鲜明,生动直观的演示方法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2. 了解该实验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原理以及实验的成功关键因素; 2.掌握氨气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喷泉成因的探究,充分认识氨气的性质; 2.通过对喷泉实验的分析,了解喷泉形成关键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化学的奥妙,增加对化学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2.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形成科学探究思维。三,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后增大了溶液中氢

2、氧根离子浓度,促进可逆平衡逆移,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NH3+H2O NH3 H2O NH4 + OH 氨气极易溶于水。将塑料瓶中水挤入烧瓶,氨气溶于水,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塑料瓶中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四,实验方案方案一(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图1b),然后向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2)照图1a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握紧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将其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这时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当烧瓶中空

3、气排完后,在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就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为红色。(4)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优点:(1)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成功率高。(2)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5min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3)喷泉可随意控制、延长持续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注意事项:(1)

4、所加药品的量需根据烧瓶的大小适当调节。(2)药品的加入要迅速,避免生成的氨气大量外逸,污染教学环境。方案二:将课本中由氢氧化钙和氯化氨两种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改为用浓氨水,不需要加热,利用其挥发性,得到氨气。利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入浓氨水,可作氨的喷泉实验好几次。1、实验用品:铁架台、圆底烧瓶、烧杯、尖嘴导管、玻璃管、橡皮管、5mL注射器、一次性输液管插头、止水夹;水、浓氨水、酚酞试液。2、实验装置图(见图4)一次性输液管插头 、止水夹 水 5mL注射器 浓氨水图43、实验操作步骤(1)装置准备好后,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并滴入酚酞试液。(2)在止水夹的胶管上套上空注射器,关上止水夹、,打开

5、止水夹,往外抽动活塞至5mL刻度线处,关止水夹,取下注射器推出空气,然后再套上,这样反复十来次。(3)接着套上装有5mL浓氨水的注射器,打开止水夹,将浓氨水推入。(4)稍后关上止水夹,再打开止水夹,将水推入,接着,打开止水夹,一会儿就可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5)实验完毕后,若取下两个注射器,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液体会自动流出(用另一烧杯接住)。(6)再装上注射器,重复上述操作,可做几次氨的喷泉演示。4、实验优点(1)氨水用量少。(2)减少了加热制氨气所需的时间,避免了在加热条件下强碱对试管的破坏。(3)减少了氨气的污染。5、注意事项由于在步骤(2)中产生了负压,故在步骤(4)中关闭止水夹之前

6、,要消除负压,否则容易使学生误认为(2)中产生的负压形成的喷泉。方案三1.实验仪器和药品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一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一个、两根长玻璃导管(至少有一根比圆底烧瓶长)、一根橡皮管、一个止水夹、一个胶头滴管、一个小烧杯、一个大烧杯、一个三脚架、一个铁架台、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18%25%的浓氨水。2.实验过程a、 装置准备: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双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待用;小烧杯中装三分之二以上的水,待用;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b、 开始实验:将干燥的圆

7、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往里面加34ml浓氨水,再加 810g氢氧化钠固体(若先加氢氧化钠再加浓氨水,则在加浓氨水的过程中会有氨气逸出,污染空气),快速塞上橡皮塞,并把另一端的玻璃导管插入小烧杯的水中。如图 。这时候可以看见圆底烧瓶内氢氧化钠和浓氨水剧烈反应,冒出大量氨气,小烧杯内也冒出大量的水泡。由于氨气迅速大量地冒出,把烧瓶内的空气通过玻璃导管赶入水中,同时跟随空气一起出来的氨气也排入水中,并被水吸收。待反应结束,水中不再冒气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导管移出小烧杯,圆底烧瓶仍然平放,将玻璃导管伸入圆底烧瓶,接近底部,竖立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玻璃导管通入大烧杯的水中,挤压胶头滴管,往烧

8、瓶里注入水,吸收部分氨气,这时候可以看见橡皮管急剧被压缩,说明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然后打开止水夹,就可以看到大烧杯内的水快速地被挤入圆底烧瓶内,形成美丽的红色的喷泉。如图3.实验优点a、 实验所需仪器少,不繁琐,操作简单,步骤少,所需实验药品少,节省原料。b、 氨气的制备、收集实验和喷泉实验合二为一,且在同一装置中进行,一气呵成,达到了实验的完整性,不需老师上课前事先收集氨气,也不会造成氨气泄漏影响实验。c、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排出的氨气均被水吸收,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所以不必在实验室和通风橱中进行,可在教室进行实验。d、 实验现象明显,烧瓶内的水接近满瓶,且成功率高。e、 实验快,整

9、个实验可在1分钟内完成,节约了时间。f、 可以做为学生课堂实验,考验学生的逻辑性和动手操作能力。g、 完整的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4.注意事项a、 圆底烧瓶、橡皮塞必须干燥。b、 橡皮塞插玻璃导管的孔要大小合适,既能让导管移动,又不会泄露氨气。c、 将导管伸入烧瓶时要小心,不可碰到胶头滴管,以免挤入水,破坏实验顺序。d、 其中一根导管一定要长于圆底烧瓶,可伸入到接近底部,有利于喷泉的形状完美。五,参考文献 1黄宗海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J新课程(中学版),2008(8)2杜海彦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创新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1)3匡云飞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19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