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04862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建吴中大道施工组织设计(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施工管理目标第二章.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第三章.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任务划分第四章. 施工平面布置及总体进度安排第五章. 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第六章.工程难点、重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第七章.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劳动力计划按排 第八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第九章.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第十章. 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保证措施第十一章.冬雨季施工保证措施第十二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第二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的图表表9.1: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表9.2:劳动力计划表表9.3:施工进度计划表、

2、用款计划表表9.4: 施工总平面图表9.5: 临时用地表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施工管理目标一、 工程概况及特点1.1、工程概况扩建吴中大道起点在东山大道路口,利用现有越湖路,局部文正学院段改线,终点为东吴南路路口。路线全长13.055km。根据主车道充分利用以及自来水管尽量布置在侧分带中的原则,考虑不同路段的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的特点。分段进行平面总体布置:以友新路高架为界,向东至东吴南路(K18+400K20+893.37)采用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形式,非机动车道宽4.5米,人行道宽4米;友新路高架以西至东山大道(K7+838.626K18+400)采用外侧设置集散车道形式,集散车道宽7米,人行道宽

3、2.5米。在接近平交口处外侧为非机动车道,侧分带设置开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机动车进入平交口转换交通。侧分带最宽16米,在桩号K16+380K17+300段道路北侧;最窄4米位于文正学院段(K15+250K15+550)以及桩号K20+050K20+893段道路南侧。路线平面线形采用城市道路主干道级技术标准,遵循减少拆迁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在综合分析道路的性质和功能、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路网规划、专家意见后,确定了本次路线。路线总体呈自西向东走向,起点在东山大道路口,利用现有越湖路,局部文正学院段改线,终点为东吴南路路口。路线走向基本沿现状道路中线,严格控制桥梁处中心位置。改线路段(

4、文正学院段)考虑拆除沿河建筑布设。本项目起迄点桩号为:K7+838.625K20+893.378,路线全长13.055公里(其中K8+860K18+250与230省道共线,长9.39公里)。共设转点18个,平均1.38个/公里,最大转角71度25分7秒,最小平曲线半径190米,直线长度7502.463米,曲线长度5552.289米,曲线长度占路线总长的42.5%。 1.2、道路断面型式横段面为三块板结构,分东山大道(起点)至友新路段和友新路至东吴南路(终点)段进行断面布置。横泾平交口以东(K9+150K9+950)南侧水沟改移布设,在侧分带内设置明渠,渠道两侧设置挡墙,该段自来水管改移至南侧集

5、散车道下。东山大道至友新路段路幅布置为22.5米人行道+27米集散车道+2(4.016.0)米侧分带+211.75米快车道(含0.5右侧路缘石带)+0.5米双黄线。路基顶宽5175米。路面横坡向两侧倾斜,为2%。友新路至东吴南路段路幅布置为24米人行道+24.5米慢车道+2(4.0-11.0)米侧分带+211.75米快车道(含0.5右侧路缘带)+0.5米双黄线。路基顶宽4963米。路面横坡向两侧倾斜,为2.0%。平交口段路幅布置为22.5米人行道+24.5米慢车道+2(5.016.0)米侧分带+214.25米快车道+0.5米双黄线。路基顶宽5375米。路面横坡向两侧倾斜,为2.0%。1.3、主

6、要技术标准1、道路:城市道路主干道级,设计车速60km/h。2、桥梁:设计荷载公路-级,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1.4、工程项目背景苏州市吴中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区域内群众、吴江市百姓及浙江汽车进出古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的必经之地;吴中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国家级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六大风景区,每年有600多万国内外游客要到环太湖旅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吴中区的大交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位于吴中区的越湖路是太湖旅游区的必经之路。现有道路沿线居民学生多,路况比较复杂,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影响较大,环境景观美化有待改善。1.5、工程特点、本次施工内容主要包括路基、桥

7、梁、雨水管道、路面等工程,工程内容较多,且交叉施工,施工中各工序之间、各分项工程之间的协调要求较高。、本标段地处苏州市吴中区,施工现场两边工厂和居民较多,过往车辆及行人很多,考虑半幅施工,确保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因此对施工要求高,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高。二、施工管理目标2.1、工期目标本标开工日期为2006年4月18日,机动车道竣工日期为2006年9月30日,集散车道竣工日期为2007年6月30日。我公司将严格遵守工期要求,科学施工,严格管理,保证达到工期要求。2.2、质量目标:达到优良等级。2.3、安全目标:人身安全目标: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管结合的原则,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杜绝重伤以上责

8、任事故和交通事故,无重大机械设备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工程安全目标:各种变形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下管线不断不裂;地表建筑物及环境稳定。2.4、文明施工目标:确保达到苏州市市级文明工地要求,争创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第二章.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一、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工程中标后,按照业主的要求和工程总体计划的安排,组织有关人员迅速进场,做好施工场地的租用、解决临时用电用水。负责临时住房办公房等设施的租用、搭建工作。同时进行安全施工和文明现场措施的规划和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组织、调集、运输工程开工所急需的关键设备,主要指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钻机等,指定专人负责组

9、织调集本项目工程开工所需的各类技术工人。本施工标段工程初期开工所急需的上述关键设备以及其它配套设备,在23天内可以到达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可根据工程需要随时进场,满足施工需要,计划工程开工后3天内设备和施工人员到位,确保工程全面正常快速施工。二、设备、人员和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本工程施工所需设备、人员采用汽车由陆路运达施工现场。施工设备全部用本单位自备车辆或平板拖车运抵工地,所需材料直接采用汽车运至工地。施工人员大部分由本单位自备车辆送到工地,少部分人员乘车到工地。第三章.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任务划分本标段项目经理部由经理室、总工室、工程部、质检部、财务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试

10、验室等部门组成,下辖道路施工处1个,桥梁施工处1个,管道施工处1个,各施工处在项目经理部的统一协调组织指挥下,分工协作,独立施工,确保工程按期优质完成,各施工处的施工任务安排如下:道路施工处:完成全线道路路基、路面、沥青桥面的施工。设两个施工作业队,分别负责完成两边1500米左右的施工任务。桥梁施工处:负责所有桥梁及全线挡墙的施工。管道施工处:负责全线雨水管的施工。第四章 施工平面布置和总体进度安排一、施工平面布置1现场布置说明:由于工程临时用地征用困难,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生产作业区的布置本着减少扰民、方便施工的原则设置。施工队生活用房尽量租用当地民房。生活区、办公室区项目部办公区、生

11、活区设在交通方便且便于控制施工的大龙江桥以西,自建彩钢板活动房,设会议室、试验室、业主、监理、设计代表办公室、食堂等,道路施工处二队、桥梁施工处、管道施工处与项目部设在一起。道路施工处一队办公区设在南湖路平面交叉处,生活区主要以租房为主。施工用水、用电 施工用电在电力部门许可的位置修建配电房,采用三相五线制接线,在变压器输出端设总动力箱。用电缆接入工地配电箱。施工现场供电线路采用工程范围两侧布置架空电缆和部分埋设电缆,并且每间隔60m左右布置一只接线箱,以满足施工班组临时接电的需要,埋设电缆采用穿钢管法,以保护电缆。为防止意外停电及用电高峰时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施工场地备400 KW低噪音发电

12、机,以保证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施工用水与自来水公司联系,就近在附近建立供水点,接入施工现场,装水表后,用管线引至各处各用水点。2.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详见第二部分“施工总平面图”)二、便道、便桥1、便道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由于本工程为老路加宽,原老路为进行沥青补强,所以原老路可作为施工便道使用。2、便桥便桥采用装配式贝雷桁架桥,基础采用直径25CM木桩打入河床。便桥采用下承式,便桥两端做混凝土基础于两岸堤上。三、总体进度安排开工日期2006年4月18日,竣工日期2007年6月30日。本工程包括道路、雨水、挡墙、桥梁等分部工程,因此工序比较复杂,而且工期比较紧,施工中应对各工序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

13、安排实施。本工程原则上是路基先行开工,并贯穿全过程。雨水工程在路基工程开工后一月左右开始。道路部分是否能按期提前完工,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工期,因此道路部分的施工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点。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如下:1、施工准备:2006.4.182006.4.30; 2、路基工程:2006.4.212007.3.103、雨水工程:2006.4.302007.3.14、路面工程及桥面铺装:2006.7.12007.5.305、桥梁主体工程:2006.4.302006.9.106、挡墙工程:2006.6.12006.9.107、工完场清:2007.6.202007.6.30第五章、各分部分项工程

14、施工技术方案一、路基施工方案,施工方法1.1、施工准备在路基工程正式开工之前,组织有关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对全线地形、地貌全面实地考察一遍;并请设计代表到工地对施工图作全面技术交底,仔细认真领会设计意图;组织精干测设人员,对设计、业主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路线中心控制桩进行复测,测量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并复合无误后,进行加密和控制测量,对有关控制桩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随后,根据路线地段的地形变化情况放出路线中心桩。施工前,在指挥部及监理工程师指导下,对路基试验段的有关数据、工艺方法、施工机械等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进行本合同段路基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做好路基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2、一般路

15、基施工(1)、填方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表2 路基土方填筑施工工艺框图取土坑清表挖土方装车运土方上路基推土机初平、翻晒平地机整平打格布灰路拌机拌和平地机整平碾压成型报验检测 (2)、沟塘处理先将淤泥清除干净彻底,并将河塘堤岸挖成宽1.0米向内倾斜3%的台阶,河塘请淤后,回填50cm碎石土,碎石土中碎石含量大于80%,再填筑5%石灰土至原地面,压实度90%,当处于上路堤范围时,压实度不宜小于上路堤的压实标准;当采用复合地基处理软基时,须回填5%石灰土至整平高程,压实度93%。(3)、填方路基路基施工前,须清除15cm耕植土。一般路段进行地面碾压,潮湿路段,清耕后地面向下翻松40cm掺5%石灰处理并碾压。路基填土高度(路肩边缘标高-原地面标高)H1.48米时,清除15cm耕植土后,适当进行原地面开挖,以确保开挖后路基高度1.48米。再进行路基或地面处理并碾压密实,路床顶面以下080cn填土掺加8%石灰处治,其下设置两层各20cm5%石灰处治土,以满足压实度的过度要求。路基填土高度(路肩边缘标高-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