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042357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学生,才是真正抓住课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今天,上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接到这个任务是在一周前,当时就想,要上出彩,另辟蹊径肯定是最好的办法;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上得四平八稳肯定是可以的,要上得夺人眼球而又不至于受到质疑,恐怕就不是我能达到的。但说实在话,这样有准备地上全市的公开课,况且是在自己班里,我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很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还是决定上茅屋。便开始翻阅各类资料,开始收集茅屋的各类赏析材料。偶然间,看到余映潮先生上的行路难,他把警句、用典作为教学内容,设计课内诗词与课外诗词的联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于是便有豁然开朗的愉悦:我苦苦思索寻觅已久而不得的课堂教学内容,似乎

2、就在灵光乍现间跃上了心头。茅屋一文以景物和画面的描绘融注诗人的情感,这种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正是古诗赏析的要点?这又何尝不能作为教学重点呢?想法,便一点点呈现了。最后,设计了三个教学重点:一是对画面的概括,二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三是警句的品味,并以“美读吟读诵读”贯穿,以“微型讲座”的形式突破知识要点。因为要合我市“152010”模式的实践,预习检测环节设计了“当一回小老师”、“当一回小记者”进行课文的解疑释惑,作者背景的了解把握,并在最后的反馈环节设计了我心中的杜甫为主题的微型演讲,意在通过课内外杜甫诗歌的联读,从整体上把握杜甫的“诗圣”情怀,道出对杜甫的独特思考。因为多媒体的频频失灵,在战

3、战兢兢中上完了课,学生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实在是挣足了面子。用一个听课老师的话说:“学生是训练有素的。”特别是三人联读课文后,后面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当时就把我给美坏了。但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总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引导,在引导中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深度把握还是远远不够的。后来,向周校长请教,才明白问题是出在哪儿了。一、 教师的引导应该是灵活而游刃有余的,而非呆板教条的在概括画面环节,我请很多同学一一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各种观点摆在一起,请大家讨论选取最合适的。但我忽视了在比较中对课文的深度挖掘。如“群童抱茅”这一画面中,有几个同学说“群童抢茅”“群童盗茅”,我当时问另一个同学的看法,这样的处理

4、就有避重就轻的感觉,问题只是跳过去了,而没有解决。如果就“盗”“抢”进行深度解读,了解群童的无奈和悲哀,推知天下的无奈和悲哀,那课堂就精致得多。再如“大庇天下”一节,有同学说概括为“心怀天下”,再问大多数同学意见,都同意,我便下了板书。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有体现了我作为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如果我当时再多追问一句:作者的心怀天下具体表现在哪个细节?那么,学生也许能学会更为具体的概括方法吧?当时因为时间的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有许多;回头来想想,其实是我对文本的解读还很不到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欠缺使我在课堂上变得被动和僵硬,心里便只记着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虽然我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让语文课堂尽可能生动和独

5、特,但形式有了,根底却浅薄得很。二、教学的难点解决只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突破我把“寓情于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设计了讨论交流体悟课文诗句内涵、微型讲座、课外诗歌联读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看似热热闹闹的环节有没有真正取得效果、真正突破难点呢?我看,有点悬。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课文诗句的解读和把握还是很到位的,但是,在进行课外诗文的寓情于景手法的学习运用时,我请朱天雨回答,她明显有偏差,但我还是没有做出及时而有效的教学行为。正如周校长所说:“寓情于景这一难点的把握,对以后进行诗歌鉴赏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在教学内容的补充上,我应该花更多的心思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而非为教学而教学。三、在面对突发问题时,教育智慧不知所踪陆俊臣在进行演讲时,说道杜甫不像李白,为谋取名利而屈身于富贵。他刚说完,丁玲骏就接口回答:“我认为李白不是你所说的,他也没有屈身权贵,而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多好的发现,多么智慧的对答!而我当时的表现如何呢?回想,真是让自己失望!快要下课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应付,只是随口表扬了两句便草草收兵。多可惜啊!如果我马上想到李白的名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诗句来做一个稍稍的探索,效果一定好得多啊!反思,是为了提高。希望自己多阅读,增加自己的底蕴和厚度,让自己尽早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